光大证券投行被迫整改 财务核查倒逼流程再造

2013年07月13日 13:47  经济观察报 

  导语:财务大检查,涉及近900家企业,其中终止审核269家,抽签抽中30家企业,抽中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这足以说明目前信息披露的质量令人担忧,造假绝对不是个案。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正处在舆论风口浪尖的熊国兵开始着手重整其负责的投行业务,试图通过流程再造扭转困局。

  7月8日,光大证券(601788.SH)召开了全体保荐代表人大会,会议的重点是部署未来数月其投行业务的整改措施。这是在6月20日因天丰节能项目遭证监会立案调查半个月后,作为分管投行业务的副总裁熊国兵在重整投行业务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证监会稽查总队对于光大证券的调查基本已经结束,处理结果估计在8月份形成。

  事实上,近期在证监会组织的IPO财务大核查中发现问题的券商投行,多数都在进行与光大证券投行类似的业务流程再造,而这或许也正是证券监管部门希望看到的结果。

  整改

  对于此次在财务大核查中“倒下”的天丰节能项目,熊国兵向经济观察报直言“保荐代表人在尽职调查的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

  因此,在7月8日的全体保代人大会上,熊国兵特别强调了要启动投行部门的作业系统。这一套在2012年由光大证券自己开发的作业系统在2012年上半年开始试运行,下半年因为IPO的暂停也暂缓了试行。

  而现在光大投行业务将通过此次的整改,正式启动此套系统,“我们应该是行业内第一家投行上作业系统的,这有点像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做到全部过程的留痕,比仅仅依靠后期审核要更加可控。”熊国兵表示,作业系统正式启动的同时,也要对现有的投行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修订,细化投行各个环节的操作指引,规范工作底稿的留痕要求,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

  另外,光大证券还将结合已经开始的中报披露工作,再次对公司所有在会审核项目、持续督导项目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以确保在审项目、持续督导项目的质量符合相关的要求。同时调整投行的组织架构,使质量控制部门提高独立性并强化职责,架构、人员、责任真正独立。

  “以后质量控制将从以往的材料文件的控制为主转向现场实质性的检查为主。”熊国兵说,天丰项目的质控在现场检查的时间比较短,而此次整改将进一步加强质量控制部门对投行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和复查机制,督促并检查业务部门的落实情况。

  另外,光大证券投行部门还将在立项上加强行业选择的同时,对项目组成员在能力上加强评估,熊国兵介绍说,“以前我们都只看重项目的好坏,没过多关注项目组人员的特长是否适合这一个项目,以后要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项目。”

  而“在对保代的管理考核上,今后要进一步落实问责。”熊国兵认为,从目前证监会的一系列监管措施上看,加强行业监管和强化事后问责将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事实上,目前多家券商也在进行类似的投行业务流程的再造。接近平安证券[微博]的一位人士介绍说,在万福生科项目案发后,平安证券的整改力度很大,分别在项目立项、激励处罚和内控体系上做了明显的调整。

  注册制前奏?

  然而,券商投行风险在平安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保荐项目问题的曝光后,显然不会就此完结。

  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就在此前的一次培训中讲道:“这次财务大检查,涉及近900家企业,其中终止审核269家,抽签抽中30家企业,抽中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这足以说明目前信息披露的质量令人担忧,造假绝对不是个案。”

  而经过半年多的观察,多位投行高管在提及此次财务大检查的真正用意时都认为,解决IPO堰塞湖显然并不是财务大检查的最终目的。国泰君安证券[微博]投行部的一位高管就表示,“监管部门的真正目的在于促使投行机构重整现有的业务流程,加强内部风险管理,为向注册制转变打下基础。”

  截至目前,IPO待审项目再度达到746家,业内人士初步估计,若7月底前IPO重启,经过半月左右的准备,待审企业家数肯定超过800家。因此,花费巨资和大量人力物力的财务大检查,显然不是为了解决所谓的IPO“堰塞湖”,上述国泰君安证券投行高管表示,“大检查带给投行的是自律,是事后问责意识的树立,但效果可能只是刚刚显示,未来更严厉的处罚或许还会出现。”

  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渐成熟以及投行业务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IPO制度也将进一步改革,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就曾在今年6月底表示,证监会正在研究IPO注册制改革问题,但实现这一转变还需要创造必要的条件。

  注册制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成熟股票市场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发行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公布股票发行的必要条件,只要达到所公布条件要求的企业即可发行股票。企业为取得发行资格,需要通过证监会的审核,证监会的审核主要集中在企业是否披露了所有投资者关注的信息,以及是否符合相关程序。美国是这种制度的典型代表,日本等实施的也是注册制。

  6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这也是IPO的第四次改革,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虽然此次改革的主要内容还是在发行定价上,但可以看出监管意图有向注册制转换的意愿。

  “但行业自律是向注册制转移的基础之一,也是证监会发言人所说的必要条件之一。”上述人士表示,财务大检查所带来的行业流程再造,就是证监会希望看到的结果,也是行业自律的一种提高。

  而对平安证券的处罚以及未来光大证券等其他券商的处罚,也将进一步强化事后问责的意识,这些都将是注册制的前奏。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习近平:要使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 体育大运会男足-中国4-1巴西 获下届参赛资格
  • 娱乐冯小刚:顶着骂名导春晚 领导该感谢我
  • 财经地方官员称抓住房地产财政才能多扛几年
  • 科技诺基亚发布4100万像素摄像头手机
  • 博客日本为什么瞧不起中国海军?(图)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中国孩子暑假陷入无处安放的囧境
  • 育儿四川孕妇与侄女吃肯德基后双双中毒(图)
  • 张卫星:中国大妈是投资天才
  • 张化桥:中国人应该感谢影子银行
  • 叶檀:贸易数据一半注水
  • 金岩石:公租房租金该怎么定
  • 水皮:李克强讲话的政策信号
  • 曹凤岐:城镇化热中的冷思考
  • 张卫星:中国大妈是先知型投资者
  • 谢百三:下半年中国会进入加息周期吗
  • FT中文网:中国不会买下全世界
  • 黄祖斌:财政收入增长导致国富民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