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君安高层出走 互保收购唱多难以保证上市

2014年06月16日 14:48  企业观察报  收藏本文     
CFP/供图 CFP/供图

《企业观察报》记者 陈莉

关键时期关键人物的变动,又给国泰君安IPO蒙上了一层迷雾。

  虽然国泰君安各项指标均位列行业前茅,但是,眼下先后出现的互保争议、自私唱多以及关键时刻出现的重大高管变动等问题,或会成为其IPO的障碍,国泰君安第三次上市能否成行仍不明朗。

  高层出走缘由成谜

  上市陡增变数

  2014年6月4日,国泰君安在官网发布公告称,陈耿同志因个人原因提出辞去公司总裁职务,继续担任公司副董事长,目前正在报上级主管部门和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

  陈耿为何辞职?究竟是为了上市出现监管层分歧导致陈耿离开?还是因被查引咎辞职?又或者简单化就是因“裸官”被辞?他的辞职会不会成为一个一着不慎的“棋子”,让公司再次止步上市门槛前?

  对于其影响,国泰君安公告称,“公司高管的职务变动,不会影响公司上市申请”。

  有业内人士称,陈耿辞职是为了转任上海证券董事长,与之国泰君安受让上海证券股权有关。但是为何选择在公司上市的紧要关头,这其中或许还有其他猫腻。而“裸官”的说法似乎已经坐实。据悉,其家人不愿意放弃美国护照,请辞和局级以上官员家庭背景审查有关。

  然而,更多的担忧来自陈耿或因与国泰君安董事长万建华存在管理分歧而离开。有分析认为,由于各自专注领域不同,万建华和陈耿对国泰君安的发展思路意见不一致。银行系统出身的万建华更多地希望国泰君安朝向以证券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发展,而券商出身的陈耿的想法则不尽相同。但分歧究竟在于什么,是如传闻所言陈耿一直想搞个真正合伙制的投行,还是其他?国泰君安始终没有正面回应。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任浩宁向《企业观察报》记者透露,根据其掌握的内部消息,国泰君安高层在公司内部治理上确实存在分歧,这才是陈耿辞职的真正原因所在。

  同时,武汉科技大学教授董登新[微博]也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陈耿果真是‘裸官’被辞,对公司上市影响不大。因其国企背景,个人魅力作用有限,影响也有限。但如果是因公司高管在经营策略上产生分歧而离开,那影响就很大。”

  天风证券研究所总经理朱刚向《企业观察报》记者表示,“这只是其大的战略布局中的一个小的操作。作为一家国家扶持力度比较大的券商,(陈耿的辞职)肯定是从有利于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的考虑,结合中国经济转型和政治上的导向而做出的决定。”

  为深入探求事情真相,《企业观察报》记者致电国泰君安董秘办公室,但电话始终无人接听。国泰君安资产管理公司的一名高管给《企业观察报》记者的回复是:“不清楚。跟我没关系。”

  董登新告诉《企业观察报》记者:“一个公司在IPO之前出现关键人物变动,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势必都会动摇投资者信心,进而影响公司上市进程。”

  互保、收购、唱多受争议

  多措并举难以保证上市

  此前,为确保公司顺利上市,国泰君安已然在布局。

  国泰君安的第一步棋就是选择保荐人。

  根据招股书,国泰君安IPO的保荐人和主承销商都有银河证券,这样,就与银河证券形成互保。虽然监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不允许券商互保,但是券商互保成为不能说的秘密,这也是业内人士普遍担心的问题。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方面,券商互保可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公司IPO的承销费是很大的一笔支出,以阿里巴巴[微博]为例,如果阿里巴巴的IPO规模真的能够达到200亿美元,那么付给投行的承销费将高达4亿美元。“如果券商之间是互保关系就可以一个相对低的价格达成协议,互惠互利。”上述人士进一步说道。

  但是,另一方面,从公允的角度而言,券商互保难以保证尽职调查,有互相包庇之嫌。由于券商对保荐流程知根知底,比较容易做手脚,就造成保荐人很可能会对被保荐机构进行包庇。此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两家券商或许还存在大股东关联关系,从而产生利益输送。

  对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朱武祥在接受《企业观察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券商互保的风险因素大不大,则要看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审核,据此来加以判断。”

  收购,是国泰君安走出的第二步棋。

  据了解,国泰君安为摆脱“一参一控”的束缚,于今年年初就与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的上海证券密谈拟收购事宜。其中,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国际集团)共计持有国泰君安46.74%的股权,为其实际控制人;同时,上海国际集团全资控股上海证券。

  根据上海国际集团于6月5日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已与国泰君安就上海证券51%股权转让事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交易价格为35.71亿。该协议已上报国资委[微博]审核,待证监会[微博]审批通过。

  这被业内人士认为是国泰君安为上市“清障”。

  之后,国泰君安又祭出第三步棋——连续唱多A股市场。

  在此前的4月份,国泰君安半个月内连续七次唱多A股。4月8日国泰君安首次唱多时,沪指当天报收于2098.28点,涨幅1.92%。4月9日,国泰君安继续发布题为《400点大反弹系列之一:坚定看多》的研报,当日沪指上涨0.33%,沪市643家实现上涨。 4月10日,再继续发布《400点大反弹系列之二:大反弹才刚开始》,受其影响,股市一度达到2146点的高位。在接下来的4月11日—4月20日,国泰君安又陆续发布了研究报告《400点大反弹系列之三:沪港互通是新催化剂》、《400点大反弹之四:一触即发》、《400点大反弹之五:五朵金花正值绽放时节》、《400点大反弹之六:脱离衰退性宽松旧框架》。然而,到了4月22日,沪指报收于2072.83点,低于4月8日点位,唱多失败。

  原本是空头司令的国泰君安为何4月份起疯狂唱多,即便是屡遭安信证券反驳也毫不动摇,这让很多投资者惊呼看不懂。然而,4月22日晚间,国泰君安IPO预披露的消息一出,业内一片哗然,国泰君安“自私”的目的昭然若揭。

  “这显然已经成了一出闹剧。” 任浩宁指出,国泰君安此举暴露出的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券商风格:“表面上是在研究政策,而实际上不看基本面。”然而,投资者又十分看重他的承诺,故而其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三步棋走下来,国泰君安似乎步步险胜,实则隐患不断。一着不慎皆可能险象环生。

  新闻内存

  IPO夙愿已久 国泰君安三次冲关

  过去十多年间,国泰君安累计三次冲关IPO,曾两度梦碎上市路。

  早在2001年分立之后就计划上市,2003年6月30日公司第一次冲关失败,未能上市;2007年又因受制于“一参一控”政策而搁浅。股权置换完成后,直到2012年末,国泰君安才第三次启动IPO。

  2000年,国泰君安首提上市计划。2001年开始一系列股权转让。经过大量股权转让,上海国资成为第一大股东。然而,这次精心布局并没能将国泰君安顺利抬上IPO花轿。

  2003年6月30日,国泰君安宣告第一次IPO失败。

  2007年国泰君安再度向IPO发起进军。然而,2008年3月,因证监会制定的“一参一控”的证券公司监管政策,国泰君安上市路再生变数,止步不前。

  受制于“一参一控”要求,国泰君安一直无缘上市。直到2011年末,汇金公司与上海国际集团完成了关于申银万国[微博]与国泰君安股份的置换和转让工作。置换后,汇金公司成为申银万国第一大股东,并不再持有国泰君安股权,阻碍国泰君安上市的最大障碍至此得以扫除。

  2012年末,国泰君安再启上市。作为国泰君安的核心人物,据闻该公司董事长万建华曾立下军令状,推动国泰君安在3年内上市。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全国上半年通报查处12名女官员(图)
  • 体育世界杯-意大利2-1英格兰 英队医离奇受伤
  • 娱乐黄奕发律师函正式提离婚:曾多次遭家暴
  • 财经人民日报四问楼市:不会出现断崖式暴跌
  • 科技工信部推新规治理iMessage垃圾短信
  • 博客今天我们该如何做父亲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大学生恶搞“葫芦娃”毕业照走红(组图)
  • 刘姝威:房价降下去 股指升起来
  • 沙黾农:股市将从底部跃升
  • 叶檀:中国大妈买金输给了美联储
  • 时寒冰:IPO重启下的股市困局
  • 方泉:“微刺激”出吃饭行情
  • 陈思进:驳任志强“房价拐点未到论”
  • 陶冬:联储声明寻先机 美选举现变数
  • 冉学东:“闭上眼睛”打新股
  • 王海滨:从常识看中国财富转移时刻
  • 天天说钱:“中国式投资”的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