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张明芳丈夫任职证监会 曾为其摆平类似事件

2014年06月14日 13:42  投资时报  收藏本文     

  微信加大了分析师传递内幕信息的风险,如何在积极尝试社交新工具的同时谨守底线,成为监管方和从业者都需考虑的问题

  文|《投资时报》记者  郑宝旭

  “没了信号,没了WiFi,就慌了手脚,科技是让你更自由还是不自由,答案早就在你心里。”

  这是一句经常在电视上响起的广告词,但不知张明芳对此有着怎样的答案。

  6月6日11时17分,中信证券首席医药行业分析师张明芳在微信群发布消息称,丽珠集团将于下周二公布管理层限制性股票+期权方案,并提到中信医药团队看好该公司,维持“增持”评级。

  严打“老鼠仓”的风波未了,基金经理们对内幕消息正变得前所未有地敏感。上述消息一出,受到惊吓的众多基金经理纷纷退群以自证清白。6月8日,中信证券方面称,公司已关注相关事件,张明芳停职配合调查。

  《投资时报》记者向中信证券发出采访提纲,进一步询问此次调查仅涉及张明芳个人还是包含整个医药团队、公司内部是否正在对所有分析师的微信群进行自查等问题,但对方没有给出更多回复。

  由于泄密事件造成极大影响,信息中的丽珠集团在6月9日发布了一份临时停牌公告,称正在筹划股权激励计划相关事项。《投资时报》记者旋即联系丽珠集团董秘办公室相关人员,该人员强调董秘李如才等负责人都在出差。她对记者表示,至于股票是在股权激励计划完善后就复牌,还是要等到泄密事件调查清楚才复牌,目前不方便作出回应。3日之后,李如才宣布辞职。

  从众人拥簇到多人退群、从金牌分析师到停职调查,张明芳的行为所带来的风险,引发了人们对分析师背后利益链的关注和讨论。

  北京某券商分析师对《投资时报》记者表示,“张明芳发的消息干脆利落,可以看出这不是她第一次做这种事情。听朋友说起过,此前她也有类似的违规情况,不过影响较小,被她丈夫平掉了,据说她丈夫是证监会[微博]的,具体职位不太清楚。”

  据本报记者调查,基本上每个券商分析师背后,都至少有一个微信群。“微信作为互联网工具,在给分析师提供更快速、更方便的信息发布通道的同时,也加大了分析师传递内幕信息的风险。”深圳某券商首席分析师对记者说。

  在他看来,微信也不过是众多信息传达途径中,更好用一些的普通工具而已,即使没有微信,他相信张明芳早晚也会因为传递内幕消息而出事,因为从各方消息来看,张明芳已经把这种事当作“家常便饭”。

  微信群泄露内幕消息

  现在,不妨让我们通过回放,再重温一次“微信泄密门”的来龙去脉。6月6日,张明芳在微信群发布消息的原文为:“丽珠集团将于下周二公布管理层限制性股票+期权方案,以2013年扣非净利润为基数,2014年—2016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不低于15%、20%、30%。中信医药团队看好公司研发、销售能力及产品线,随着公司激励机制的完善,未来三年业绩增速逐年加快确定,维持“增持”评级。”

  监管部门依靠大数据推动的一波“捕鼠”行动仍在进行中。基金经理们面对内幕消息,哪怕仅是涉嫌都已是惊弓之鸟,唯恐避之不及被卷入监管调查的漩涡。

  不过,面对众多基金经理、分析师等人的退群行为,张明芳显然没有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实际上,事情的发展已经严重偏离了其预想的轨道。她随后在群内称,有关丽珠集团的微信确实失误,今后会注意慎用微信这类非正式交流工具。此时,她还只是以为错在不该使用微信。

  当张明芳认识到内幕消息被广泛传播,事件已经失去控制的时候,她曾对群内成员说到,“拜托各位谅解,不要扩大和发挥。纷纷退群者,您以后不愿再接收我们的正式研究报告和调研、电话会议邀请了吗?”似是求情却仍透着一股俯视苍生的傲骄之气。

  有报道称,一位业内分析师之后曝光了过往张明芳的一条短信,与上述语气一样,客气中带有十足的霸气。这条短信内容为“新财富投票已经结束,据我所知,贵公司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均对我团队投出宝贵的一票,而你作为研究员却没有对我团队进行提名,我们遗憾的通知你,明年你将不能加入我200人的微信群。”由此也可看出张明芳对于她所经营的微信群非常看重。

  业内人士分析称,此举本来是分析师与各基金经理互惠互利的“好事”。各基金经理收到未公开消息,买进股票后,可以提前锁定收益,待消息公布或分析师研究报告发出后又会有一波上涨;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在“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投票中,提供内幕消息的分析师可以轻松获得各机构的选票。

  “飚习惯了,导致对风险浑然不知。”有分析师对记者给出了“温水煮青蛙”式的评判。

  中信证券展开分析师自查

  事发后,同在舆论漩涡中的另一方当然也急急作出表态。丽都集团的高管表示,对于股权激励方案,公司和中介机构最近两个月召开了多次会议,知情人并不少,虽然公司已严格按要求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但很难保证信息不会被泄露。据报道,最近几个月,张明芳并未到丽珠集团调研,她从何种渠道获得如此精确的信息仍是个谜。

  上述北京的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按照公司规定,分析师通过微信账号或者公众号发研究报告或研究观点都需要向公司合规部报备,通过后才可以发出,不过由于时间问题,多数情况下,公司对此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通过微信及时发送研报的简单观点,可以让客户更及时去查看完整报告。

  据该人士透露,“泄密事件”发生后,中信证券内部已经开始对各个分析师的微信账号及发布内容进行自查,可能会对分析师发布内容的流程做出更严格的规定。

  《投资时报》记者向中信证券询问自查是否属实,对方没有透露相关信息。

  微信改变分析师工作模式

  据本报记者采访多方分析师(因事态敏感,多数人士不愿曝光姓名及所属机构)获悉,目前多数分析师都建立了和工作相关的微信群。

  上述深圳首席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微信是较便捷的信息通道,他的工作内容很多时候都与微信有关,团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天会把研究报告及一些研究观点通过公众号发布。他自己也建立了不少群,群成员包括同行业或相关行业的分析师、接收研报的机构客户、财经媒体的记者等,建群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把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转发给他们并及时交流观点。他同时提到,虽说群里也经常会有一些小道消息,但基本都是真伪难辨,并没有像此次“泄密事件”中这么详细的信息。

  北京一位零售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他在工作中使用微信相对较少,只是发布一些自己的研究报告或者转发其他分析师的有用信息,由于平时工作太忙,一般也不参与聊天。

  自从有了微信群与公众号后,很多券商分析师不再依赖研究所的报告平台,而是通过微信群这一更加直接的通道与机构客户接触。在微信上建立起的圈子与影响力,不会因为他们离职或跳槽而消失。

  据报道,目前分析师行业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越是国内排名靠前的分析师,越少撰写基本的研究报告,多数研究报告都是联合署名。金牌分析师要么在上市公司调研,要么就是在机构进行路演,电话、短信、微信和面对面路演已成为知名分析师服务机构的主要方式,撰写研究报告的主要是一般研究员。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新闻北京警方对浦志强执行逮捕
  • 体育世界杯-范佩西罗本各两球 荷兰5-1西班牙
  • 娱乐王志文获白玉兰奖视帝 孙俪视后邓超代领
  • 财经沈阳松绑或引连锁反应 30城蓄势待发
  • 科技独家:探秘特斯拉美国加州工厂 高清图集
  • 博客黄奕回应出轨传闻:赤裸裸恶语中伤
  • 读书优劣悬殊:抗美援朝敌我装备差距有多大
  • 教育武大学霸情侣同时考取美国名校(图)
  • 王海滨:从常识看中国财富转移时刻
  • 天天说钱:“中国式投资”的不归路
  • 陈思进:未来10年中国经济大趋势
  • 谢百三:发新股只会抽血怎会利好?
  • 石麒麟:是用牛市思维时候了吗?
  • 高善文:短期经济显现出企稳迹象
  • 沙黾农:世界杯魔咒或变成世界杯井喷
  • 王思想:发行500元大钞的传言与恐慌
  • 叶檀:A股市场国际化临门一脚 未进
  • 苏鑫:中央或推首套房定向降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