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游芸芸
布局互联网金融,部分中小券商显得更为急切。
对于网上开户,大型券商反应果断,但当下在互联网金融上迅速开花结果的,却主要集中于方正、华创、长城等中小券商。中小券商“船小好调头”,这是业内人士对这一轮行业变化给出的解释,但仔细观察,这一轮创新其实是呈现了券商各自不同的风格。
券商创新开闸之后,经历过“激进死得快”年代洗礼的一些从业者,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行为总保有一丝警惕。在其看来,那些曾经尝试新事物的行业明星们最终难逃陨落,步子迈得大的,未必都能收获好结果。
不少大型券商高管们潜意识里存有一直领先的优越感。一些依靠传统模式取胜的券商往往不愿意放下身段,接触并掌握新事物和新思维。事实上,部分业绩处于领先地位的券商高管们对行业动态缺少探究欲望,他们不屑于主动与外界沟通和交流,也没有耐心倾听同行对前景的判断,对于后来者的想法更是常常嗤之以鼻:在他们看来,中小券商捣鼓的那些东西要么上不了台面,要么就是瞎折腾。
尽管收入不断下降,大型券商每年有着数十亿元营业收入的日子不算难过,他们求存求变的意识并不急迫。对于大型券商而言,引入互联网公司,只是意味着通过提升技术手段有效促进展业模式的方式,而非营运模式的实质性颠覆,更提升不到改变公司境遇的高度。
与之相反的是,相当多中小券商挣扎在生存线上下,透过新事物和新手段改变生存境遇是其最为迫切的诉求。少数中型券商则一直等待“弯道超车”的机会,放手互联网金融,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利益分配是横亘在合作双方面前的巨大争议点。大券商认为其手握关键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公司则笃定客户和平台也非常重要。双方的合作如果不是关乎生存难题,那么谈判的时间点还可以再押后一些。
客观来说,服务有效性的问题也是大券商常常考虑的因素。电商动辄上亿的客户,哪怕仅有5%参与证券服务,总人数均超过几乎所有单家券商的客户数。数百万潜在客户既是券商看重互联网公司合作的基石,也是部分券商担忧的关键所在。不仅庞大的客户数量令普通券商难以有效覆盖,单个客户的服务纵深度也非所有券商能够轻松驾驭。服务不到位必将导致品牌受损,而声誉却是券商创新并走向产品化的建设重心。这一点,大券商输不起。
中小券商则愿意放低身段与电商合作。尽管一些人清楚地知晓,电商最终目标是独立赚钱,一朝学会恐将弃之如敝屣,此后掀起的行业变革巨浪或将裹挟自身,使得竞争环境更加恶劣。但无人能够阻挡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全面来袭,他们看重“不变革就死,变革存希望”的信条,在谈判中容易让渡更多利益。
电商同样愿意选择与中型券商合作。证券公司合作伙伴既要拥有全牌照,具备相当的专业性,也不能在合作中太过强势。某种意义上而言,电商不论是以合资公司股东还是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出现,都希望能拥有一定话语权。
在新环境之下,各种可能与不可能的探索必将层出不穷,这些探索中也许相当部分会失败,但也会为行业留下弥足珍贵的经验。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证券经营模式的一次冲击,每家公司或早或晚都无法回避这场大考,裹足不前显然不是好对策。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