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监管仍将越收越紧 中小企业香港IPO路难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6:48 《全球财经观察》 | |||||||||
香港现在的监管越收紧,内地中小企业到香港上市的难度就会越来越大,这种情况,在2005年还会持续下去 文|陆新之 发自香港 在展望香港2005年经济形势的论坛上,香港联合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行政总裁周文
2004年12月,香港廉政公署接连起诉创维科技、上海商贸以及金禾案,引起香港金融界的瞩目,对联交所自然也带来了压力。 周文耀对于接连有内地上市民企传出丑闻的看法是,任何企业,都有可能出问题,不能完全避免。不过,香港交易及结算所会定期与内地监管机构及交易所开会,确保双方信息能有效交流。 同时,周文耀又提醒上市公司有责任向公众公布正确信息,倘资讯矛盾,联交所的上市科一定会跟进,也会通知上市委员会,研究是否对相关公司作处分。 从2004年12月30日起,联交所在其网站刊载新增的诠释函件——拒纳信(拒绝接纳拟上市企业申请的官方回复函件)系列,而且香港联合交易所准备以后将每季更新拒纳信系列,每次更新将列出上市科截至3月、6月、9月及12月底过去三个月发出的所有拒纳信。函件将以“不记名”方式刊登,另基于保密理由,函件部分内容或会被删除。例如第一批公布的拒纳信,都隐去了相关公司以及行业和产品的名称。 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主管韦思齐补充说:“我们编制的拒纳信系列,既能就我们的重要监管责任向市场及准申请人提供更多资料,同时又不影响我们维持适当保密的原则。” 联交所青睐大企业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香港证监部门加强企业管治的时候,到香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之中,大型企业的上市速度比起中小型的明显要快。自从联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2003年任职以来,吸纳大型国企到港上市的数量和融资额,比起前任邝其志管理期间有明显增加。 “2004年,保险、金融、通讯、电力等重量级企业纷纷上市,联交所欢迎大型公司到港上市,对于本身也是经营者的港交所来说,是做生意的一种取向。”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副教授苏伟文认为。 著名的财经分析家蔡东豪,曾任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委员,现任友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他对于香港市场的研究分析同样精辟,他称,联交所作为上市公司,对其收入影响最大的不是新上市公司数目,而是市场交投活跃程度。联交所盈利来源汇总超过65%直接受市场成交金额影响,例如交易征费、结算费、托管费、资讯收入等。所以新上市公司数目的递增影响,对联交所的盈利影响不大,更为重要的是制造交投畅旺的市场。 由于大型公司上市提供的盈利比较大,麻烦也比较少,是收益高、风险低的生意,联交所上市科可能不自觉地对大客户谦恭有礼,提供较多优惠。蔡的判断和苏伟文不谋而合。 据《全球财经观察》统计,2004年,内地企业在港上市集资额可达到710亿港元,占香港市场新上市集资总额的75%。2004年新上市最高集资前五位的企业全部是内地企业。自1993年至今,香港最大的前10宗上市集资企业全部都是内地企业。而自2003年到2004年中在香港上市的111家企业中,有48家企业在新上市融资时筹资不多于1亿港元,当中16家是内地企业,融资总额加起来,占内地企业融资总额700亿港元一个相当小的比例。 1990年代以来,联交所主板上市所需符合的财务要求,都是三年持续盈利,而且每年盈利必须超过 5000万港元。而2004年3月底,联交所修改了上市规则,引进了以下的要求,就是对于市值 40亿港元以上的公司,最近一年收入大于5亿港元便可上市。同时,市值 20亿港元以上的公司,最近一年收入5亿港元以上,前三年累计净现金流入 1亿港元以上便可上市。这明显是为了开门给一些刚刚改制完成,过往盈利不是很好的大型公司来香港上市。苏伟文言,因改制受惠的,最多便是内地的大型国有企业。 “中小型企业的IPO速度放缓,在监管呼吁加强下将会是趋势。” 苏伟文说。 活跃的保荐人,麦格里集团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温天络过去四五年来专注于1亿到4亿港元规模融资的业务,他承认,现时的内地企业,如果融资额在亿元以下,“官方审批方面的速度确实比起以前慢,(公司)上市难度也加大了。” 市场中也有就保荐人和拟上市公司的投诉,指联交所在审批上市的节奏上,对大型公司网开一面,处理申请的速度比起一般的中小型企业要快。“大公司相对财务资料比较齐全,而且准备充分,接受监管聆讯时也就自然比较顺利。”苏伟文认为这是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