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桂衍民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新股网下询价机构目前就面临着政策变化后的策略调整。
首次公开发行(IPO)重启以来已确定发行价的27只新股中,网下报价高出发行价的机构不仅绝大部分未能抢到配售筹码,反而是近半高价申购量都被剔除出局成为无效报价,丧失网下配售资格。
高价申购剔除近半
根据首发企业的发行公告,截至1月15日,合计27只新股确定了发行价,而这些已确定的新股发行价基本与询价机构给出的报价相差甚远。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27只新股的报价后发现,与发行价相比,机构给出的报价不是偏低而是普遍偏高,与这些报高价机构对应的申购部分,最终都被发行人和主承销商依据新规剔除出局,成为无效报价。
数据显示,27只新股被剔除的高报价对应申购量占初步询价申购总量的44.82%,也就是说,近一半机构网下报价对应的申购量最终因高报价而被剔除出局。其中,高报价剔除量占比最高的为众信旅游,达96.33%,高报价剔除量占比最低的为安控股份,占10.05%。
众信旅游的发行公告显示,该新股约定的发行价为23.15元,机构给出的报价区间为14元~58.8元,31.8元及以上报价均被视为最高报价部分予以剔除,剔除的申购量达29.39亿股。安控股份约定的发行价为35.51元,机构给出的报价区间为17.51元~50.03元,35.84元及以上报价均被视为最高报价部分予以剔除,剔除申购量1.68亿股。
高价抢筹思维过时
资料显示,此轮IPO重启以来,网下机构为了抢到新股筹码,申购对应报价普遍偏高。统计数据显示,27只新股中,高报价被剔除的申购量占比超过50%的有12只,最高报价是约定发行价2倍及以上的有9只。
“网下询价机构普遍都还停留在此轮改革之前,因此报价申购时依然采取以往的高价抢筹策略。”某上市券商投行部发行人员分析说,发行新规令机构的高价抢筹策略完全丧失了优势,甚至还成了抢筹障碍。
在此轮新股改革之前,只有报价高于发行价的网下申购,才可获得网下配售资格,因此,机构为了抢到新股筹码,在网下报价时不求最高但求更高。但此次改革后,规则中已明确要求申购总量中须剔除不低于10%的最高报价申购量。
以剔除高价申购量最大的众信旅游为例,该新股在初步询价阶段,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推荐类询价机构,给出了58.8元的最高报价,对应的申购量为120万股。众信旅游确定的发行价为23.15元,改革之前,深创投以58.8元的报价将稳稳拿下众信旅游的网下配售,新规之下,却首当其冲被剔除出局。
有观点认为,屡报高价的机构或个人其实多与主承销商交好,明知报高价会被剔除但依然“顶风作案”,其实就是为了帮助主承销商托抬发行价,被剔除出局并不会给这些机构带来任何损失。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