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新办法迟迟未能出台,IPO重启时间一推再推,究其原因,是新方案争议颇多,诸多条款引起市场各方强烈反弹。比如,业绩下滑项目处罚中,重保荐轻发行人,再比如限售股解禁附加条款有逆市场化的倾向,不一而足。这恐怕是新股发行制度最艰难的一次改革,意见稿一出即被批评为“小缝小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在中国证券市场越来越迷茫之际,最新传来消息,证监会主席未来不再给IPO核准书上签字,原先的一正一副主席签字,改为两位副主席签字,这一改变恐怕也将引发巨大争议。
证监会主席肖钢上任正是中国股市低迷时期,新股处于停发状态,若未来IPO重启,肖钢坚持不签字,他也将成为首位不为任何一家IPO企业签字证监会主席。
签字权是最大的权力,肖钢缘何放弃?
答案或许可以从他的一篇文章中管窥一二,肖钢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阐述了其轻前端审批、重后端监管,宽进严出、加强执法的执政理念,这篇文章也被视为肖氏施政纲领。
IPO不签字,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其“轻审批、重监管”的思路。
不签字意味着不为IPO的企业背书。证监会一直想厘清在发行制度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让市场去独立判断公司的价值,让投资者自我承担决策与投资的风险。听起来,这的确是朝着市场化方向在迈进。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如果出现大幅度业绩下滑、亏损甚至是造假的问题,没签字意味着查处起来也更加理直气壮,有利于后端监管。
此外,过去的两三年,中国每年IPO企业都数以百计,在境诚信体制缺失和法治不健全的大环境下,难免会有造假上市的漏网之鱼。证监会主席一旦签字,不得不承担为这些坏企业背书的风险。不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恐怕也是肖钢放弃签字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在现实中,签字不一定意味着承担责任,不签字也并非不用负责任。
以“标杆案件”万福生科为例,证监会一直声称,中介机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起管理责任,从项目遴选、项目论证、原始材料提供、尽职调查等各个环节,项目各环节签字人员均要承担相应责任。但最终,证监会惩罚了保荐人、协办人和已经离职的高管,但对于签字的公司法人却免于处罚,让人不禁心生疑窦。同样签字的发审委委员与证监会领导更是置身事外般地超脱。
客观而言,证监会主席并非万能,他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甄别自己签字的每个IPO企业的好坏与真假,签字其实是在履行必要的程序,打个比方,在投行内部,项目开完了内核会议,内核负责人就得签字。从某种意义上说,证监会主席签字,也是IPO流程的一个环节。但最终,证监会只会惩罚投行的内核负责人,不会惩罚证监会主席。
同样都是签字,为何签字人境遇不同?该如何界定签字的内涵?目前看来,证监会还没有厘出清晰的逻辑。
众所周知,中国企业上市都是证监会核准,从预审到发审会,再到证监会主要领导签字放行,可以说,IPO由证监会一手管控。权力意味着责任,所以,随着绿大地、万福生科、新大地等造假上市公司频频曝光,中介和发行人受到了相应的惩处后,我们不禁要问,一手操持上市的证监会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现任主席不签字了,以前主席签过字的项目是否应由原任主席承担责任呢?
其实,监管层如若真想简政放权,让各主体归位尽责,只是证监会主席不签字,恐怕不够,毕竟公司的上市大权还牢牢掌握在发审委及上市部官员手里。当然,我们还可以追问,主席不签字,是不是意味着,一旦上市的企业被查出欺诈上市之类的问题,将由签字的副主席承担责任?
仅仅是主席不签字,不会对发行制度有任何实质性的益处,相反,还可能打击投资者对IPO的信心,对于那些证监会主席没签字的IPO公司,中小投资者能够放心购买吗?特别是,创业板即将放宽准入门槛,更低的财务准入标准可能让更多的企业有造假上市的冲动,一旦IPO开闸,投资者难免会忧心忡忡。
事实上,笔者认为,肖主席大不可为在是否在IPO核准书上签字犯愁。只要您履行了必要的程序,没有失当行为,即使企业造假上市了,其造假责任理应有造假者承担。
此外,若肖主席能早日推动中国资本市场新的顶层设计,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减少IPO的实质审核,将更多的权力交还给交易所及中介,使得这个孱弱疲惫的市场从圈钱市回归到投资市的正轨,那更是善莫大焉。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