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即将走完上市前的所有进程,完成全球最大IPO。农业银行上市意味着什么?上市后是否能够摆脱目前的“四大银行中最差”的负面形象?农行未来会在A股市场扮演什么角色?农行上市后是否会对股市有负面影响?上市后农行是飙涨还是破发?
针对这些投资者和网友们广泛关注的问题,新浪财经约请各方面专家撰写专栏文章“农业银行上市专家谈”,为您解读农业银行此次万众瞩目的IPO。
农行上市问题无疑是近期搅动资本市场神经的一件大事。从上市时机选择、定价的合理性到未来的发展前景等等诸多方面,市场各方一直争论不休。目前来看,由于高管层积心处虑地不断谋划,虽定价不高,估计农行超越工行成为史上最大IPO应无悬念,这也的确可喜可贺。
不过,最近几天在香港参加一个资本市场论坛,发现境外机构对农行的评价依旧分化严重。一方面,来自中东等地的大财主一掷千金、对农行信心满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IPO得以顺利启动的定海神针;另一方面,一些自认为更了解农行的中资背景的机构投资者更多的表示担忧,有些机构宁愿放弃农行购买中行股份,这大概也是农行超额配售创出新低的原因吧。
中国有俗话曰“丑媳妇也要见公婆”,与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相比,农行此前的业绩的确差强人意。由于自身定位的特殊,加之机构众多、队伍庞大、包袱沉重等,农行上市一直不被市场看好。但在其它各家银行早已改制上市的背景下,农行再不知难而进、争取上市,恐怕不仅对自身发展形成栉锆,也会对整个金融业改革带来不利影响。
因此这里我更愿意用“潘多拉魔盒”这个比喻,农行上市犹如打开魔盒,尽管它有可能给市场带来对“破法”的担忧、对大盘跳水的恐惧,但更重要的是也带来了“希望”,即由于其独特的市场定位而形成的独特成长空间。农行多年服务“三农”的经验和其广泛的网络分布、庞大的零售客户基础以及在中国未来城镇化进程中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农行潜存着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巨大的投资价值,而这也正是它能够与其他银行错位竞争的优势所在。
应看到,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业所依赖的具有垄断性的高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减,股票和债券等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促使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萎缩,出现了所谓的脱媒现象,同时也在侵蚀着银行大客户的资金需求;加之现在各大银行在大城市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几近白热化程度,各家银行都在寻思着转变本行的业务重点,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进军中小企业以及农村金融市场。
因此,虽然“三农”、城镇化、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经营成本比较大,信贷风险比较高,容易形成不良贷款,但是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些正是中国银行业未来应该主动拓展的战略方向,也是未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
农行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其在未来的竞争中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易与其他银行形成错位竞争。第一,农行拥有庞大的营业网点,保证了其业务的覆盖范围。在农行2.3万多个分支机构中,有7200个在县城,5300个在人口较多的乡镇,高于工行、建行和中行县域机构网点数量之和。第二,农行的资金筹集成本低廉。农行的存款付息率最低,但是其储蓄存款占比却最高,如2008年农行储蓄存款占比达61%,其它三大行均不到50%,储蓄存款占比一般是衡量存款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意味着农行具有比其它银行更大的利润空间。第三,农行“城乡联动”的发展方向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农行多年服务“三农”的丰富经验将助推农行步入快速发展通道。
而且,农行的“三农”业务也符合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定位和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导向。农村城镇化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的需要,也是推进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社会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农民奔小康的一项战略措施。
随着中国的城镇化和工业化快步推进,产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完善城镇金融服务体系已是当务之急,这也是加大金融支持城镇建设力度的关键所在。
因此,国家在政策导向上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城镇化建设,并给予大力支持,这些将为农行的发展提供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综上所述,农行未来要做的是以上市为契机,真抓实干,继续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实现独立核算,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三农”和县域信贷业务的经营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质量,凭借自身网点覆盖面比较广、渗透率比较高的优势,上市后更能顺应政策导向,发挥自身优势,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真正把三农业务从“概念牌”打造成业绩增长的“王牌”。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
应新浪财经之约稿 2010年7月8日卒笔于香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