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借中国建筑行压力测试 机构上演抢钱游戏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5日 11:14  中国经营报

  胡晓玲

  又创了纪录!自7月来,超级大盘股——中国建筑一直成为资本市场的眼球。它不但以51倍市盈率高价发行,还创下了首次从网上发行回拨到网下的先例。

  不过,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中国建筑的新股中签就像是天上掉下的林妹妹,更多是停留在想象之中。更符合实际的喜悦来自于,它让投资者感受到了市场资金的充裕程度,大盘股的发行并不足惧。

  中国建筑创纪录

  7月23日晚,中国建筑发布公告,中国建筑此次网上和网下共冻结资金1.85万亿元。中国建筑的股价也因此按照照顾区间的上限定价为每股4.18元,对应市盈率为51倍。

  这不仅高于主板IPO重启第一股成渝高速的20倍发行市盈率,还远远高于桂林三金(002275.SZ)、万马电缆(002276.SZ)、家润多(002277.SZ)3只中小板公司31倍左右的发行市盈率。

  除了创纪录的发行市盈率,中国建筑还首创A股从网上向网下回拨的第一例。

  据中国建筑公司披露,此次中国建筑IPO发行中,网下冻结资金高达9694亿元,高于8876亿元的网上冻结资金。在启动回拨之前,网下配售中签率只有2.08%,而网上中签率达到3.39%。由于中签率差距较大,按照发行前的安排,中国建筑从网上发行部分回拨12亿股至网下配售。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建筑以51倍市盈率发行,网下认购倍数却高达47.98倍。其中,有531家机构参与网下申购,而以发行价格4.18元/股配售的机构就达524家。

  “我们都将资金拿去打新股,而且从银行拆借资金来打。”深圳一家大型券商投资部总经理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机构纷纷到银行拆借资金,银行间市场的利率也大幅走高。

  事实上,早在中国建筑招股前,货币市场的利率就大幅上涨。7月20日,7天期质押式回购品种的成交规模冲上了千亿关口。而7月21日,其成交额再增626亿元,达到1876.65亿元,不但反超隔夜回购成为当日成交最多的品种,也创下了2008年1月以来的新高纪录。

  机构放心“大干”

  不过,对很多机构投资者而言,最让其欣喜的并不是中国建筑中签与否,而是中国建筑的发行,测试了大盘股的融资不会对市场的流动性带来冲击。

  7月20日晚间,证监会公告了自7月26日起开始接受创业板首发申请。第二天,大盘开始跳水,两市有超过700只以上的股票下跌,创下6月12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

  “目前看来还是正常的调整,但确实有一些不利的信号出来,创业板开始接受申请,中国建筑要发行。”7月21日下午收盘后,上海一位阳光私募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中国建筑的发行预计要冻结大额的资金,二级市场可能会受冲击,但这还有待观察。

  7月22日,全球1年多以来最大规模的IPO登陆沪市。中国建筑融资502亿元,占据今年全年IPO总量近半的规模。为此,市场普遍预期二级市场的资金将会被分流。

  但机构预想中的冲击并没有发生。7月22日,沪指不跌反升,大幅上涨89.38点,并创出3301.43新高。

  “7月22日的盘面变化很有意思。”私募基金张笏观察到,早上开盘半小时,市场上涨40多个点,但成交量只有300多亿元。这让他当时觉得很困惑。但到了下午,市场从最初的中石化中石油拉动,变成了整体成交量上升。看到盘面再次活跃后,张笏判断,这是一个强势上涨的信号。于是,他将仓位由零迅速加到满仓。

  与张笏一样,市场上涨让很多机构“吃了一颗定心丸”。资金又重新在煤炭、有色、化工等强周期性行业上游移。

  “货币政策暂时不会调整,今年上半年7万亿元的信贷资金,足够支撑股市资产价格的上涨,还可以放心炒。”深圳一位明星基金经理向记者透露,高仓位“大干”的策略并没有变。

  市场资金充裕

  事实上,真正让机构乐观地高仓位运作,根本原因在于市场依旧充裕的流动性。

  “今年所有IPO加上创业板上市,总资金需求不过1000亿元。中国建筑就占了一半,7月22日的大盘反应,意味着今后的这些上市、包括大小非减持,都不会对盘面产生主导性影响。”中原证券策略分析师李俊的观点,得到其他市场人士的普遍认同。

  李俊认为,中国建筑的测压结果亦给出了十分肯定的判断。“中国建筑的冻结资金量相对于中石油3.3万亿元而言仍然偏低,但股市总体成交量却是中石油发行时的将近两倍。这说明二级市场存在足够的套利机会,降低了打新意愿。”

  在李俊看来,新股发行融资并不会冲击到二级市场的资金,这点从散户的参与度上可以明显地观察到。

  李俊注意到,散户今年有两次大规模入市的迹象。一次是2月20日左右,另一次则是6月19日开始。“自6月19日至7月22日的一个月内,散户参与账户从1730万户增加到2300万户。如果其中只有400万~500万户参与了中国建筑的申购,那么比例仅为17%~21%。其余资金皆流向了二级市场。”

  接受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普遍认为,中国建筑上市测试了大盘流动性的充裕程度。只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做调整,IPO、大小非减持和创业板上市,都不会对市场整体的泡沫化常态造成影响。而由于实体经济尚未恢复,政府收紧货币政策的预期为零。而这也是机构们敢于集体入场大幅炒作“抢钱”的根本所在。

  本报记者卢远香对此文亦有贡献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