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IPO重启 银行打新产品难现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3日 12:18  中国经营报

  巫燕玲

  A股已经直逼3000点,6月10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股发行体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IPO重启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银行打新股理财产品借势重出江湖。但在新规则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或许难以重现当年辉煌。银行人士认为,此类产品前几期的收益率和市场反应,将成为此类理财产品新风向标。

  银行观望

  随着IPO重启脚步的临近,尽管规则尚未明确,但不少银行已经提前布局打新股产品。建设银行(601939.SH)、工商银行(601398.SH)、交通银行(601328.SH)、邮储、光大银行等已在一些产品中嵌入打新股机制,为打新股预留资金入口。例如建行“乾元四号”第1期人民币理财产品,不低于70%的资金可以参与新股申购。

  虽然打新股产品有重出江湖之势,但此江湖已非彼江湖。“新规则将会削弱银行打新股的盈利空间。”民生银行(600016.SH)金融市场部人民币产品总监郑智军表示。

  2006、2007两年曾是银行打新股产品辉煌时期,巨量资金申购及无风险套利,打新股产品年化收益率一度高达10%~20%,甚至到40%以上。但新规则下,高额收益率恐将难以为继。

  《指导意见》提出对网上单个申购账户设定上限,原则上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这显然削弱了银行在网上申购的规模优势。“在旧规则下,个人投资者资金量小,中签率低,和买彩票一样;而银行集中客户的资金去打新股,资金量越大中签率越高。但新规则限制了这个优势。”中国银行(601988.SH)广东省分行人士称,“资金量分散会减少首日暴炒股价的可能性,也直接影响了收益。”

  此外,新股申购制度将会采取网上申购和网下配售单项选择。这样,机构投资者就失去了同时网上和网下申购新股的机会,也对收益率有影响。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张星认为,投资者自主申购收益或许更高于买银行新股理财产品。

  他估算,根据新规定,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假设资金募集规模为2亿元,某只股票网上发行额度为100亿元,中签率为0.15%,则理财产品可以参与该新股申购的资金最高为1000万元,占了整个资金规模的5%。再假设该股票涨幅达到100%,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其收益率为0.0075%,假设期限在10天,年化收益率不超过0.3%,收益水平十分低。而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其参与新股申购可能的收益率则为0.15%,年化收益率为5.475%,远高于银行理财产品新股申购的收益水平。

  影响收益的还有变幻莫测的市场情况。与2007年单边牛市相比,今年的股市可谓是震荡市,新股破发可能性比较大。

  郑智军表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银行都在观望的原因之一。而某股份制银行人士甚至对记者表示,此类产品意义已不大,他们并不打算大推打新股产品。

  不过虽然获利空间变小,但只要是高过同期存款收益,此类产品就有市场。“我们会先尝试推几期,看市场反应再确定发行策略。”郑表示。

  设计应对

  此次IPO新规则下,打新股产品不似此前般被青睐,商业银行也尝试改良产品设计。此前的打新股产品,资金大部分是纯粹用于打新股。但在新规则下,为了防范风险和保证收益,银行人士表示,结构型打新股理财产品将可能占据主流。

  所谓结构性打新股产品,就是资金除了打新股外,可投资债券、基金、票据等。例如中国邮储银行发行的天富系列人民币理财计划4号,其固定收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为0~100%,权益类工具投资比例范围是0~30%,而对于利用现金及回购款,进行一级市场新股申购或增发新股、新债、可转债及可分离债申购的比例不作限制。结构性打新股产品的好处是即使打新股失败,产品仍有可能获得正收益。

  “尤其经历了上次理财风波后,银行设计时会倾向于将部分资金分散投向一些固定收益类工具。”某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而2007年时设计的结构性打新股产品,其分散投资的方向较为激进,例如投向港股股价等。张星表示,基于前车之鉴,打新股产品的风险机制在设计时将有所加强。

  而对于产品选择网上和网下申购,2007年时的打新股产品多选择网上网下同时进行申购,但新规下只能选择一项,而网下申购虽然可能收益率较高,但需要3个月的锁定期,震荡市下风险更大。“出于风险考虑,银行产品可能都倾向于设计首日卖出,不会选择网下申购。”上述中行人士称。

  新规网上申购对资金的限制,也将对此类理财产品的规模产生影响。“中签率和资金量不成比例,因此为了保证收益率,以往打新产品动辄几十亿元的规模不会再出现,银行会控制规模。”中行人士说。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