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
备受关注的沪深股市IPO新规征求意见稿日前出炉,新规在限制高价发行,打击业绩变脸以及强化中介机构责任等方面,都较过去有了相应的进步。虽然不能说执行了新规,上市公司质量就会有足够的保证,但“圈钱”现象会大为收敛则是可以预期的。从这个层面来说,IPO新规的利好作用会逐渐得到体现。
其实,就投资者而言,对于新一轮IPO改革是怀有两大期盼的:一个是希望上市公司质量高,业绩好,成长快,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另一个是发行能有节奏,能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实际承受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数量上有相应的控制。想想也对,即便公司质量很好,但如果发行的数量太多,规模远远超过了市场承受能力,同样也会对股市产生冲击。所以,投资者对IPO的期盼,即要求高质量,也要求数量合理。今次证监会推出的IPO新政,在解决上市公司质量方面有了新的实质性举措,这一点市场各方是满意的。但是,还有很多投资者担心,毕竟如今还有600家左右的公司在排队等待发行,而根据新规,只要公司通过发审委的审核,在办理了必要的手续后就可以在一年内自行选择时点发行。这样一来,会不会出现大量企业集中发行新股的现象呢?无论这些公司有多么出色,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发行,供大于求的巨潮同样是会压垮市场的。鉴于投资者对于IPO在数量上的期盼似乎仍然悬在半空,IPO预期中的开闸难免就会成为市场上的一大负面因素。大盘在IPO新政公布后走势如此疲弱,应该说多少也与此有关。
诚然,从市场化发行的大方向来说, IPO的数量,按理只能让市场来决定,不应加以行政限制。再进一步说,这也不在IPO新政的调整范围之内。在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只要行情活跃,投资者投资热情充沛,更多的公司愿意在这个时点发行股票,那么IPO的节奏就会快一些。反之,如果在大盘疲弱不振时继续大量发行新股,则必然导致股价低迷,对发行者并不有利,自然会有企业决定延迟发行。在境外老牌市场上,通常都是牛市中股票发得多,而熊市中发得少。但在沪深股市,由于客观上存在的融资本位现象,很少有企业会在有资格发行股票的时候选择放弃,因此长期以来只要管理层没有发出暂停信号,哪怕股市行情再差,也仍然有新股在发行。去年大家不就看到过这样的情形么?当然,现在市场环境已有了很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否到了足以使企业会根据市场情况来调节发行节奏了呢?这一点恐怕就很难说了。之所以现在总有舆论会把股市行情与IPO节奏联系起来,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们怀疑企业募集资金的冲动仍然很强烈,对新股发行所带来的供求关系变化充满忧虑。
换个角度看,尽管投资者希望对IPO数量有所控制这一要求本身确有可商榷之处,但在本质上,却是反映了沪深股市长期以来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资金供应瓶颈迟迟难以突破的问题。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资金供应的变动是相对较为自由的,很难利用行政手段来驱使民间资金大量进入股市。而因为发行实行核准制,股票供应的确容易受到行政行为的影响。在一时间增加资金供应无门的情况下,投资者要求对股票供应加以限制,在某种角度上也不是没有道理。究竟该如何使这两方面获得某种动态的平衡,对管理层智慧又是大考验。
在理论上,无论是股票一级市场上的IPO,还是二级市场上的交易,最终决定其价格的都是供求关系。大而言之,影响股市走势的最本质因素,也是供求关系。在资金供应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新增股票供应的规模对行情的影响就会突然被放大。为了维持市场的平稳,理该在资金与股票两方面实现双向扩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只单纯增加股票供应量,哪怕上市的全是蓝筹股,市场照样难以稳定。在投资人这两天目睹沪深股市行情创出年内新低的时候,他们内心对双向扩容的期盼会更强烈。
(作者系申银万国[微博]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