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如何重启是个大问题

2013年04月12日 07:19  信息时报 

  由于IPO在A股市场上所具有的典型性,目前用之来观察A股,仍是最为直接有效的“窗口”。近日官媒连发评论,大有为IPO尽快重启大造舆论之嫌,比如“在国际股票市场上,(也)没有一次暴跌是因为IPO太多”、“新股发行与股市涨跌并无直接关联”、“暂停新股发行,是对资本市场功能定位的扭曲,行政之风与市场化的矛盾才会真正伤害投资者利益”……实际上,这种种观点并不新鲜,只是倾向性十分明显。

  IPO是绕不开去的坎,本栏前文已经提到,作为在这个风险场中觅食的人,相信谁都不至于要为此患“忌讳”,也不至于以为IPO会长期不重启。如今IPO成了市场最为敏感的软肋,原因其实并非重启的问题,而是如何重启的问题。如果还是之前那种疯狂集富式运动,那么重启将给眼下脆弱的股市以致命打击,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这里用“致命打击”似乎有点言过其实,因为照以往的习惯,重启IPO之前或之后,管理层都会想办法制造“利好”来对冲,所以即使短期造成冲击,也不至于要了A股的“命”,甚至可能在“利空出尽”之后掀起新的行情。不过,这里所说并非短期冲击的问题,而是现有制度不改或者改的时候避重就轻——比如光是指向二级市场炒新的问题,其最终的走向,A股过去的走势已经提供了强有力的注解,这里似乎没必要再置喙了。

  本周一曾有新股改革“五大思路”的传言,不过感觉了无新意,不大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际上,A股本世纪以来关于“市场化、规范化、国际化”的目标,至今还没有哪样能拿得出手。IPO的“市场化”也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典型性:“市场化”运行几年之后就被市场发现其“伪市场”的本质。一般而言,“市场”对参与各方来说,应该具有平等的话语权,可以互相博弈,才能真正“发现价格”。然而在A股的IPO中,利益集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公募基金虽也参与其中,但其背后也闪烁着利益链条的影子;至于一般投资者,没有话语权可言,除了被动接受外毫无办法。

  这种强弱立判的“博弈”,当然就会出现不管市场如何低迷,新股发行价格依然可以高高在上的不“市场”的状况,成熟市场中企业随着行情低迷而不愿“贱卖”股权的现象,在A股也就没怎么出现过。更何况,大多企业(特别是民企)挤上这条路是如此艰难,当一路上付出的成本高得吓人,一旦上市失败可能“倾家荡产”,骑虎难下也就成为此中应有之义。(三)林鑫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刘志军涉贿约6千万 曾让律师保其不死
  • 体育欧联-切尔西进4强 FIFA排名国足涨11位
  • 娱乐林志颖被曝身家百亿 网友:真正高富帅
  • 财经一汽董事长徐建一辞去职务 近期曝出窝案
  • 科技腾讯微信被诉专利侵权
  • 博客易中天:我墓碑要刻的话 吉林下暴雪(图)
  • 读书梁晓声知青文学终结篇:返城年代
  • 教育小三检举学术造假 小情侣痛失美名校录取
  • 育儿雅培奶粉里现黑色小虫 坚称质量无问题
  • 赵伟:2012年4季度美国GDP究竟是升是降
  • 姚树洁:人民币何时能够全面国际化
  • 刘石:农作物品种审定制度如何不再纠结
  • 孙立坚:中国为何不能学美日的做法
  • 刘杉:新自由主义还有灿烂日子吗
  • 管清友:从朱镕基经济学到李克强经济学
  • 水皮:魏家福委屈从何而来
  • 袁岳:说给领导者听的八句话
  • 叶檀:不要救股票市场
  • 姚树洁:北京3代4口人住5平米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