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股发行陷围城 改革八次仍引发激烈争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30日 04:08  广州日报

  改革八次仍引发激烈争论

  每股收益仅1元多,发行时却卖出88元的高价,简单换算要近百年才能收回投资……类似的新股非理性高价发行,再次引发监管层对新股发行改革效果的反思。自1992年以来,新股发行改革已有八次,至今仍难真正突破新股发行价虚高“围城”。

  专题文/ 记者李成

  昨日,在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研讨会上,来自监管机构和市场各界人士进行了激烈辩论。会上提出的新股存量发行,引起了市场的极大关注。目前,新股发行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哪里?有什么新的解决思路?

  机构高报价遭指责

  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日前发布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成为IPO最活跃的国家,共有187家公司通过IPO募资约505亿美元。高价发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资金的三高现象,正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1月5家中小板公司预计募资26.47亿元,实际募资达53.69亿元,超募102.82%。

  “三高”现象原因何在?证监会主席助理朱从玖昨日称,在新股发行上市过程中,询价机构整体报价偏高,或是部分询价机构不能到位尽责,简单以股份盈利为目的,存在抬高报价水平的倾向。

  询价机构之所以频报高价,一是怕报价过低失去机会;二是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本少,即便发行价过高,风险也有限,从而询价机构可能与承销商形成利益同盟。以“第一高价股”世纪鼎利为例,共有82家机构参与该股票发行报价,机构开出的“价码”普遍都不低,最高报价达130元。

  询价对象评估机制缺乏

  由于我国缺乏对询价对象信用状况的评估机制,难以约束对询价对象信用,一些询价机构即使非理性报价和漫天喊价,管理部门也似乎无可奈何。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黄湘平昨日表示,协会对2009年新股询价与申购业务中出现不规范行为的44家询价对象发出了书面提醒函。

  问计

  新股存量发行或率先破冰

  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

  瑞银证券董事总经理赵驹昨日表示,目前很多发行都是贴近市场发行的,但也应考虑存量发行,应该更多地考虑培养投资者长期持有股票的理念。而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2009年11月6日就曾表示,许多创业板首批挂牌企业中存在资金“超募”现象,证监会今后将考虑借鉴国外存量发行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市场人士认为,这一方案在新股发行改革中或率先破冰。

  不过,尽管在证券市场实行存量发行是国际惯例,但目前国内存在着法律障碍。业内人士认为,根据《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公司公开发行股份前已发行的股份,自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及时修订《公司法》,为存量发行让路,是证券市场发展的趋势。

  除了存量发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刘慧敏建议,未来新股发行改革可以考虑取消锁定期,随着解禁临近,则股价受到影响,锁定股份过多,容易受到市场操纵。另外,还可以适当缩小累计询价区间。

  弊端

  高价发行问题不少

  一、新股询价跑了调

  按新规定,机构投资者不能参与网上申购,而在网下配售新股过程中,为获得资格,许多机构询价时盲目报高价。

  二、新股发行市盈率飙升

  2009年6月改革前,证监会实行“窗口指导”,新股市盈率基本在30倍左右。而改革后,新股市盈率飙升,1月份发行的28只新股平均市盈率67.79倍;第四批创业板公司更达到88.62倍。

  三、资金超募浪费巨大

  据统计,近期63只新股平均超募超过一倍,其中,世纪鼎利超募了479.52%。这样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新股破发潮出现

  近日,多只新股破发。中国西电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成三年来首只首日破发新股。

  词典

  存量发行国际常用

  存量发行是指公司发行上市后,原有老股东拿出手中所持有的股权卖给二级市场投资者,这样总股本并不会变化,但引进了新股东,老股东同时也实现了减持。存量发行在国际上被普遍采用。有人研究了1980年至2001年在美国的4219个IPO案例,发现采用了存量发行的IPO为1830个,占IPO总数的43%。

  新股发行制度变迁

  1992年之前 内部认购和新股认购证。

  1993年 与银行储蓄挂钩。

  1996年 全额预缴款按比例配售方式。

  1999年 对一般投资者上网发行和对法人配售相结合。

  2001年 上网竞价方式。

  2002年 按市值配售。

  2006年 IPO询价制+网上定价方式。

  2009年6月 完善询价和申购报价约束机制,网上网下不能同时申购,网上单个账户设上限。

  热评

  高价发行曝利益黑洞

  新股高价发行和超额募集资金是我国股市痼疾。而十几年来,尽管监管层先后进行了8次改革,但是越改新股反而卖得越贵。笔者以为,这同高价发行的利益黑洞始终未被真正触及、市场询价形同虚设不无关系。

  目前,股票发行费用中大部分为固定费用,只有承销费用是变量,而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对承销商而言,融资越多,将获得越高的承销费用。这大大刺激了承销商推高发行价。更有甚者,对赌发行开始盛行,就是投行与拟发行公司之间就融资数额进行对赌,如果一个公司拟融资20亿元,结果仅融到20亿元,那么,承销费率则比较低,如果超过20亿元,则以某一超募额(比如1亿元)为一个等级,每超过一个等级,承销费率就提高一个层次,超募得越多,投行获得的承销费率就越高。由此,一些承销商不遗余力地抬高新股发行价。以神州泰岳为例,中信证券给出了高达63.64~74.53元的建议询价区间,最终以58元发行。业内估计,中信证券赚取的近1.2亿元承销费用中,将近1亿元产生于高价发行带来的超募资金。讽刺的是,神州泰岳曾在2008年欲上中小板却因“公司业务风险过大”被拒。

  堵住这一利益黑洞的关键在于定价环节的询价。如果询价环节中,机构报价就是其网下配售价,如果监管层放开上市资源,取消锁定期,新股上市首日将屡屡破发,那时,谁还会掏白花花的银子去买套呢?(李成)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