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建筑:中石油第二抑或投资者的盛宴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0日 16:53  全景网

  自7月13日刊登招股意向书以来,中国建筑高管团队与保荐机构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在上海、北京、深圳和广州四地开展面向询价机构的预路演推介活动。由于中国建筑在建筑、房地产行业的领导地位、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成长性,并辅之以大盘股的稀缺性,中国建筑获得了积极的市场反响。而投资者的如此热捧也引起了部分媒体的担忧,中国建筑会不会因此而定价高企,进而成为第二个中石油?笔者的看法是否定的,并希望从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两个角度对这个话题进行探讨。

  回到中石油发行之时,2007年我国的GDP比上年增长11.9%,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也达到了近几年的一个最高峰,与之相应,2007年10下旬到11月初,国内A股市场亦处于历史的最高位,市场气氛极为狂热。中石油发行和上市之际,上证综指均在5600点附近,市场平均动态市盈率达到了40倍以上。中小投资者在对未来非常乐观的预期之中以及在2006-2007年股市巨大的财富效应鼓动之下,纷纷入市,终于造就了中石油上市首日的48.62元的天价,并从此踏上漫漫熊途。

  而反观现在,上证综指不到3200点,市场平均动态市盈率只在24倍左右,分别只有中石油发行上市时的57%和60%。虽然2009年以来上证综指已经上涨了74.85%,但投资者刚刚经历了2008年从5200点到1600点残酷洗礼,风险意识普遍有所提高,新股投资更为谨慎,市场已经更趋理性。而且,从现阶段来看,投资者普遍意识到,国际金融危机尚未结束,国内宏观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稳固,大盘上涨的动能有待进一步加固。因此,笔者认为,当前资本市场的整体环境与2007年10-11月相比有着本质区别,投资者的预期已也远远没有2007年那么乐观。

  此外,从制度环境看,由于原有新股发行制度使得机构询价流于形式,造成一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缺失,频频出现脱离公司价值面的“畸形”定价以及二级市场的疯炒。当前的新发行制度改革强化了对询价主体的市场化约束,弥补了原有制度的部分缺陷,强化了机构的风险识别能力,市场化定价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从实际效果来看,桂林三金,浙江万马作为IPO重启后的第一批上市的新股,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较发行价的涨幅均低于223家中小板新股上市首日收盘涨幅的平均水平。

  桂林三金,浙江万马网下发行数量少,网下机构投资者的参与程度有限,而中国建筑这样超级大盘股的发行上市是新发行制度最好的试金石,也是对机构投资者的定价能力的一次考验。机构投资者的更为市场化报价将使得定价更为理性,有效降低中国建筑这样的超级大盘股在上市时的价格波动。

  因此,无论是从市场环境还是制度环境看,中国建筑的上市都不可能重蹈中石油的覆辙。由于新的发行制度限制了网上投资者申购上限不能超过网上发行数量的千分之一,中小投资者拥有了更多申购中国建筑新股的机会。假设按照400亿发行规模、网上发行比例60%计算,即使是按照1.5万亿网上冻结资金计算(成渝高速为5220亿),网上中签率能达到1.6%,将是成渝高速网上中签率0.24%的6倍,是桂林三金0.17%的9.41倍。由于中签率的提高,中国建筑的发行有望为中小投资者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作为中国最大的建筑地产综合集团,中国建筑不仅是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的最大受益者,也直接受益于国家4万亿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公司的成长性显著,投资者对其长期发展前景均表示看好。笔者更希望中国建筑的管理层在上市后能用长期稳定增长的业绩在投资者心中树立起财富的丰碑。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