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轮慢牛行情的回顾和展望
■ 《红周刊》特约作者 司空见
熊市反弹论者的尴尬
一个月前的6月3日,某个财经节目里有位证券分析师说:“目前市况与2001年上半年沪指从1900点涨到2245点的状况非常相似。”这天沪指报收2778点,这位证券分析师的话代表了一批人的观点。
众所周知,沪指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是“5·19”行情的顶点,“5·19”行情启动于1999年5月17日的1047点,而2005年6月6日的998点低于“5·19”行情的起点。这位证券分析师把目前的市况与沪指8年前6月的状况相比,是为了表明,始于2008年10月的上升行情结束后,还有创新低的C浪下跌,就像“5·19”行情的起点会被击穿一样。
尽管“5·19”行情的起点后来被击穿了,但“5·19”行情是波牛市行情。熊市反弹论者为什么要将他们认为的B浪反弹与历史上的牛市行情作类比呢?
那是因为沪指从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涨到12月9日的2100点,进而涨到2009年2月17日的2402点,我们都可以从上海股市的历史上找到类似的熊市反弹先例。但当沪指涨到6月3日的2778点时,熊市反弹论者在上海股市历史上就再也找不到类似的B浪反弹了,于是只能与2001年6月摸高2245点的行情去相比。
所以,尽管沪指从2008年10月28日1664点启动的行情,与沪指从1996年1月19日512点启动的行情有更多的相似之处,熊市反弹论者却不愿去面对。这就是熊市反弹论者的尴尬。
从1258点看顶部形成规律
这里的1258点,是指1996年12月11日沪指的1258点;从1258点看顶部形成规律,则是套用2009年4月18日第16期“民间智慧”栏目的《从2402高点看顶部形成规律》这一标题。
沪指从2009年3月3日的2037点上涨至今,最大的一段下跌是从4月22日的2579点到4月28日的2372点,跌了207点。沪指第一波摸高2100点后跌了286点,第二波摸高2402点后跌了365点。如果沪指4月22日的2579点是一个类似于2100点和2402点的阶段性高点,那么按照“事不过三”的说法,4月22日开始的下跌即使不超过365点,也会超过286点。可见,沪指的第三波上升行情并没有在2579点处止住脚步。
那如果从1258点看顶部形成规律,我们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1996年沪指有三波上升行情,第一波从1月19日的512.83点到4月29日的739.29点,上涨了44.16%;第二波从5月24日的630.32点到8月12日的894.88点,上涨了41.97%点;44.16%与41.97%只相差2.19%,比起本轮牛市前两波行情26.18%和32.40%的涨幅更有规律。
但是,第三波行情却从1996年9月13日的752.68点到12月11日的1258.69点,上涨了67.22%。如果这次从3月3日2037点起来的第三波上升行情也上涨67.22%,那上涨的目标位就在3406点附近。
降息的滞后效应逐步显现
本轮牛市前两波行情的上涨幅度不及1996年那轮牛市前两波行情的上涨幅度,为什么偏偏要预测本轮牛市第三波行情的上涨幅度会和1996年那轮牛市第三波行情的上涨幅度一样呢?那就不妨看看2008年12月13日我在《井喷行情已向慢牛行情演变》一文的观点。
当时“我认为CPI回落与之相对应的大幅降息就是最大的利好。在储蓄率比例较低的国家,大幅降息对股市没有刺激作用可以理解。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储蓄比例较高的国家,大幅降息对股市一定会有滞后效应。降息效应既然是滞后的,那么在牛市前两波上升行情中的作用就不明显,还不是行情上涨的主导力量。等到第三波上升行情起来时,降息的滞后效应就发展壮大为行情上涨的主导力量。
沪指从2008年10月28日1664点涨起来的行情背景,也处于类似于1996年一样的降息周期。所以,本轮牛市与1996年那轮牛市的第三波上升行情,都是降息的滞后效应作为上涨主导力量。
既然行情上涨的主导力量一样,那么行情的涨幅也就差不了多少。而且,本轮牛市在第三波行情见顶回落后,还会有第四波上升行情,正如1996年12月25日沪指在855点展开第四波上升行情那样。
警惕形成顶部的政策因素
1996年12月,沪指在11个交易日里,从12月11日的1258点跌到12月25日的855点,与12月16日《人民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有很大关系。1997年5月12日的1510点,更是在被称为“12道金牌”的一系列政策利空作用下形成的。
将本轮牛市与沪指从1996年1月19日512点启动的行情作对应,除了从纯技术角度去分析行情外,投资者还必须注意形成顶部的政策因素。说得更明白一点,如果没有政策利空,沪指即使涨到3406点,也不会见到本轮牛市第三波上升行情的顶部,或者说第三波上升行情会与预期中的第四波上升行情连在一起走;如果有政策利空,沪指即使没有涨到3406点,第三波行情也会提前结束,甚至本轮牛市也会提前结束。现在,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很有可能会压缩沪指的上升空间。
新股发行不管如何市场化定价,最终要靠二级市场的资金来接盘。如果这次的新股发行进行市场化定价,出现水涨船高的局面,那会更多地消耗二级市场的活跃资金,从而削弱股市的上涨动力,使本轮牛市还未到达目标位就提前结束;如果出现水涨船翻的局面,那新股跌破发行价,会极大地打击今年一路看多者的信心,促使他们远离市场,本轮牛市也就结束了;如果出现的局面是新股原价上市,或者只比发行价高出一到二成,那当然是理想状态。但本周五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上市后的表现宣告这只是个别人的一厢情愿。
于是,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现在面临的难题就是,以后新股发行是按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上市后炒高的市盈率来定价,还是按桂林三金和万马电缆上市前的发行市盈率来定价。如果是前者,那么本轮牛市随时有“突然死亡”的风险。如果是后者,那对本轮牛市的杀伤力会小一些。
最好是废止所谓的“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恢复新股发行20倍到25倍市盈率定价的惯例。如果能这样知错就改,那么本轮牛市将剑指4090点,即2037×(1510÷752)=4090点。
不管新股发行市场化定价会不会压缩沪指的上升空间,最后要强调的是,本轮牛市结束后的调整,不会是沪指从6124点到1664点那轮熊市的C浪下跌,而本轮牛市对历史最大的贡献,也将是大幅度抬高沪指的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