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宁波银行董事长和行长详解管理层入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9日 10:07 21世纪经济报道

宁波银行董事长和行长详解管理层入股

  杭州报道

  本报记者 陈昆才

  实习记者 周小雍

  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行长俞凤英:“门进了,牌照有了,我们还是睡不着觉”

  第一次面对媒体,陆华裕有些幽默地说,“很紧张,有压力”。7月17日,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和行长俞凤英接受了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专访, 在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中说得最多的词语就是“压力”。

  宁波银行上市后,两位高管所持股份将大幅增值。但陆华裕和俞凤英表示,他(她)们“一点感觉都没有”,考虑最多的是,面对上市银行这个新身份,如何将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做到同行领先。

  7月19日,A股市场的“新贵”——南京银行(601009.SH)和宁波银行(002142.SZ)正式挂牌上市。18日,宁波银行公布2007年上半年业绩快报,2007年1-6月,宁波银行实现净利润3.828亿元,同比增加40.93%;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1.35%,同比增加1.7个百分点;截至6月末,宁波银行总资产达到669.2亿元,同比增加18.34%。

  10年前,宁波银行的前身——宁波城市合作银行的亏损达到16亿元,资产规模不足40亿元。用陆华裕的话说,1997年由17家城市信用社联合组建起时,“经营困难,历史包袱比较重”。

  2000年11月,陆华裕由宁波财政局副局长调任宁波银行行长。与当时常务副行长俞凤英组建经营团队,宁波银行仍资不抵债达12亿元。

  一直到2004年,陆华裕治下的宁波银行还为求生存而努力,“根本没想到有今天(上市)的结果”。陆如是说。采访过程中,陆华裕语速很快。

  宁波银行曲折蜕变

  《21世纪》:目前,宁波银行的资产质量非常好,这与多年来的大力核销密不可分。面对当时资不抵债的情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陆华裕:当时,我们的想法很朴素,就是怎样能不亏损,有盈利,然后能够用盈利多核销一些不良贷款。别的银行享受了政策剥离,而我们只能依靠自己。

  从2000年开始,宁波银行每年都进行核销,没有分红,2003、2004年每年都拿出3至4亿元的利润去核销不良,最多一年拿出近5亿元的利润。对此,董事会比较支持。但有很多小股东要退股。还一定要1:1退股,找我帮忙。

  到2004年,银行发展逐步明朗化。当年银行资不抵债只有1亿多,我们用5年消化了历史包袱,2006年基本完毕。

  2004年宁波银行资本金达到4.2亿元,但是资本充足率不够,新业务不能获批。宁波银行开始增资扩股,2004年底宁波市政府成立了宁波银行增资扩股领导小组,常务副市长作为组长。当时市政府的考虑不仅仅是为了筹集资本金,而且一定要建立好的机制。

  《21世纪》:当时引进新股东容易吗?如何设计股权结构的?

  陆华裕:2003年,我们请企业做银行的股东,大家都不愿意进来。2004年七八月份,雅戈尔、杉杉等大企业开始介入。2004年进行了一次增资和改制。我在市政府领导下重新设计了股本结构,市财政占15%,雅戈尔、杉杉等5家民企(都是当时宁波市最好的企业)各占9.9%,员工和经营层持股占20%。

  《21世纪》:2004年增资完成之后,你们为什么选择引进华侨银行做战略投资者?

  陆华裕:2004年之后,宁波银行可以说走上正轨。股本也达到18亿元。2004年底,我们在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体系上下功夫,去国内银行和国际知名银行学习,比如恒生银行和汇丰银行。

  恰逢此时,银监会出政策,支持引进战略投资者。我们聘请荷兰银行作为财务顾问,选择了全世界100家银行,洽谈谁愿意做我们的股东。

  引进外资工作董事会也非常支持。2006年1月6日,引进新加坡华侨银行一事获批。选择战投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去了华侨银行六个星期,好银行的做法基本都学到手了,知道怎么做了。

  两高管详解管理层入股

  《21世纪》:据称,当时这些企业入股时提出,要求管理层入股,是这样吗?

  陆华裕:当时,第一次的增资方案中并没有员工持股,只有政府财政和民企的股份。但几家民企给增资扩股领导小组提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管理层入股。企业说,银行资不抵债,他们可以接受,但要入股要有个前提,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管理层必须入股。

  作为宁波地方的民企,他们从实践中总结出,要管理好企业,必须有股本作为纽带。所以,银行的经营风险很大,股东不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依赖管理层。所以有些企业甚至说,金山银山不稀罕,但希望管理层也能同舟共济。

  《21世纪》:你们当时对入股是持何种态度?

  陆华裕:当初,管理层也不太愿意入股,毕竟对银行的下一步看不清楚。但我们也考虑,企业既然拿出1.6亿元现金入股,我们要让股东对银行有信心,管理层也要下决心。所以,按照当时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员工可以入股20%,管理层就带头入股。

  2004年10月份,我们召开了全行员工入股动员大会,当时有2000多人参加,包括1100多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属。动员会上,我们交代了资不抵债的家底,以及银行下一步如何发展,风险在哪里。入股自愿,最终1100多名员工,入股的有900多个。

  《21世纪》:企业方面,你们如何说服他们入股?

  俞凤英:当时让五大企业以1.6亿元的现金入股,我和陆董事长一家一家跑,多次登门。由于地方企业在入股信用社方面吃过亏,很多最后(净资产)连1:1(入股本金)都不到,所以,他们对入股银行没有信心。

  当时我们跟企业主要讲三点,一是要相信我们,管理层会尽好职责;二是银行下一步的做法;三是表态,管理层可以带头入股。当时钱不够,我们跟亲戚朋友借,通过利益捆绑,让股东对我们有信心。企业觉得管理层自己也入股了,风险就会小一些。

  “我们只是过渡人物”

  《21世纪》:宁波银行上市进程可谓“神速”,为什么这么快?

  陆华裕:上市并非一帆风顺,在2005年底和2006年初的时候,一家主要股东单位还要求以1.15元每股的价格,转让1.34亿股。我们请其他股东接,都不要。而且不确定因素也很多,首先是政策不允许,如发起人股东在200人以上、内部员工股、自然人股东很多等。所以,股东都认为即便我们在2006年八九月份启动上市工作,至少2至3年时间才能完成上市。不过,由于A股股改刚刚完成,项目少,速度比较快一些。

  《21世纪》:你们两位提到最多的词就是“压力”,上市之后的压力主要来自哪里?

  俞凤英:我们一路走过来,一路上就是压力。一开始想压降“不良”,当时资不抵债,为了生存。增资扩股完成后,净资产增加又面临来自股东的压力,这么多的股权和资本金,如何增加盈利,控制风险?还有员工如何成长。

  上市之后,压力更大,这么多的股民都看着,要求回报;而且我们又跨区发展,管理要求更高。不过目标不同了,以前都是与城商行比较,现在要跟上市银行比,对我们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怎么能做得更好。

  陆华裕:第一,资本充足率这么高,资本收益率和资产收益率在同行中不再领先了,要做到同行里面都领先的银行,压力很大。第二,同行中我们规模小,市场竞争又很激烈,我们怎么办?第三,利率放开后,利差缩小,一定时间内,银行盈利能力会下滑。哪家银行准备时间越短,其行业竞争力就越强,如果没有准备好,就会亏损,被兼并,这也是国际惯例。所以,我们压力很大。

  现在,我们门是进去了,牌照也给了,但能否跟同行老大们竞争?毕竟不是一个重量级的。而且外资银行12家法人银行都已获批开业,他们都是总行,对我们的冲击是很大的。可以说,我们都睡不好觉。

  《21世纪》:有可能的话,你会一直在董事长的职位做到退休吗?

  陆华裕:第一,要看三年一届的董事会聘不聘我;第二,我能否跟上银行业发展的要求,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能否跟上。我跟俞行长都有一个愿望,我们银行要请一个既对中国文化很了解,会讲普通话的,在国际好银行里面工作过的,做到一定层次的高管,我们银行到一定规模,他来做董事长、行长,银行会做得更好,我们只是过渡人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1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