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上,当信心不足或者方向不明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谬种流传。比如近一段时间,有传言说,证监会要求企业上市辅导时间必须满一整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盈利要求已悄然上升为5000万元和3000万元;影视、传媒、互联网、游戏类企业原则劝退云云。

  证监会本周就此澄清说,所谓三大“发行新规”传闻与事实不符,企业发行条件并无变化。

  但与此同时应该看到,IPO审核确实越来越呈现“严把关”的态势。按照新华社的说法,是IPO常态化与发审趋严态势“双确立”。耐人寻味的是,市场为何会有这样的传言产生?

  很简单,在股市“跌跌不休”之际,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投资者希望从这样的想象中,获得一种莫须有的信心。传言便为满足这样的慰藉而生。

  IPO的提速和数量的增多,即IPO常态化,被一些人认为是当下股市不振的一个重要根源。即便不是这样,在股指萎靡的时候,证监会提高发行条件,也可能作为顺水推舟之举。因此,也就不难理解,这样的传言能够俘获人心、广为传播。

  但证监会的回复表明,推进IPO常态化的进程,不会因为资本市场的一时波动而改弦易辙。与此同时,核准率的降低,不让首发企业“萝卜快了不洗泥”,即发审趋严,则成为加强监管的一部分。

  证监会的潜台词是:IPO常态化,不会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因为资本市场需要更多优秀的公司;而发审趋严,会增强资本市场的信心。即便在短期,IPO常态化有可能带来投资者的疑虑,监管趋严也可以抵消这样的疑虑。

  按理说,资本市场的信心和监管部门的诉求,应该殊途同归。加强监管的重要目的,就是要维护和重塑资本市场信心。

  不过在现实中,这样的目标能否实现还有赖于一些外部条件。比如最新的情况是,在连续大幅下跌之后,沪指昨日依然反弹乏力,5月开局遭遇三连跌。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IPO在内的监管成效,也成为舆论热议的一个话题。

  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去衡量眼下资本市场有没有信心,或者说有多大的信心,信心的方向是在增强还是在减弱。

  股指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股市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受到流动性和资金面的影响。在金融去杠杆大背景下,一行三会的监管方向是一致的。特别是央行,很难放松流动性管控。这是股市近日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必须承认,证监会监管之所以受到股民的质疑,这和当下股指下跌有很大关系。从去年的3月份到今年3月份,监管风暴一直在刮,但市场上批评的声音并没有那么多,因为当时的A股正在爬坡上涨;而进入今年4月份,质疑的声音越来越高,这是因为股市在不断下跌。

  有人认为,证监会的监管由此受到连累,没有得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配合。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是的,要眼前的安稳,还是要长远的幸福,这是两个选择。证监会加强监管,是选择后者,即在阵痛中重塑一种持久的信心。投资者也未必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也愿意作出这个选择。但他们担心,既失去眼前的安稳,又可能等不到长远的幸福。

  在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每一次“喊话”后,股指会做出一定的市场反应。这种短暂下跌,未必是资本市场信心受伤的标志。因为加强监管,可能抑制的是泡沫,赶跑的是非理性需求。长远来看,也许更有利于信心恢复。

  不过,依笔者看来,监管部门的监管还有改善的空间。比如,目前平均每周以十多只股票IPO的速度扩容,但现在更多体现在上市公司入口端发审趋严上,而在上市公司的出口端即退市制度上,还没有做到相应的监管趋严。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说监管也是一种改革,那么显然它还需要更多的配套改革来进行支撑。当投资者能够看到这样一步步更深入的配套改革之时,自然会恢复对市场的耐心和信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冯孔

热门推荐

APP专享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