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2日16:12 综合

  来源公众号:世诚投资

  编者按:本文作者王崎在加盟世诚投资前,是MSCI中国区研究总裁,负责领导A股指数纳入的研究咨询工作,是MSCI在此课题上的领军人物。他在全球大型机构投资者中有广泛深厚的基础,深诣外资机构的投资理念、框架和流程,为推动中国A股市场国际化曾做出显著贡献。A股指数纳入是一个相当复杂、专业的话题,而又常常被误读和炒作。为此笔者希望为大家正本清源。

  国际标准指数如MSCI和FTSE所代表的是一个相当成熟、完整的机构投资体系,而非简单的业绩衡量基准。A股目前还未被正式纳入此类系统,其权重为零。A股未来一旦被纳入,标 志着A股将成为全球投资者的可投资标的之一,必需考虑配置的股票市场。海外资金将持续、稳定地流入A股,有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据我们估算,未来几年内外资可能进入A股的资金量在4万亿人民币左右,MSCI贡献约2万亿。

  有 关MSCI我们需要关注的主要两个指数,一个是 MSCI Emerging Markets Index 即 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 MSCI China A International Index,即 MSCI A股国际指数。前者是A股将要进入的指数,后者是将被纳入的A股成分股,目前有420支股票。这些指数对MSCI客户都是公开可以看得到的,所以不存在任 何猜想。

  MSCI将 在6月15日早上公布是否将A股纳入,以及实施的时间和初次纳入比例。在纳入的概率上,我们早在今年2月就认为是75%,详情请见我们年初的报告《监管加 快市场开放步伐、A股指数纳入机率大增》。而在更早的今年1月,我们观察到MSCI最大客户之一贝莱德也可能在为A股纳入布局,《贝莱德逆市入A股、外资 正规军集结号》一文中有详细阐述。贝莱德最近很豪爽地拿了200亿人民币的RQFII额度,应该也不是巧合。除了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MSCI最重 要的客户群对A股纳入的正面态度,也是我们较乐观的原因之一。毕竟MSCI不是慈善机构。

  在 实施的时间点上,我们也较市场乐观。普遍认为如果6月15日宣布纳入的话,MSCI要到明年的6月1日才开始实施,中间有12个月的准备期。而我们认为最 早今年12月1日就可以启动。原因是毕竟A股纳入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对全球投资者已不是什么新闻,该准备的早就应该准备了,不用再等12个月。

  在 初次纳入的比例上,按MSCI现有的方案以A股5%的流通市值纳入,最终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权重为1%,相对应的资金约1000亿人民币。而我们认 为不会这么低,最终权重大概5%,相对应资金5000亿人民币。原因很简单,QFII/RQFII对外资有较高的初始运营成本,而且每一支股票的交易、结 算和其它中后台运营都有一定的固定成本,所以纳入的420支股票叠加的交易成本会相当高。1%的权重可能让投资者觉得“得不偿失”,而5%以上对整个新兴 市场的冲击又太大,所以我们认为5%差不多。恰巧FTSE在去年提出过渡性安排的时候,初次纳入的权重也是5%。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1%、5%或更高, 目前QFII/RQFII和沪港通的总额度都不是问题,不会成为瓶颈。

  按 初次纳入5000亿人民币的资金量,其中纯被动约1000亿,这部分资金需完全复制指数,按部就班地在实施日前一个交易日进入A股市场。至于主动型管理的 4000亿在何时进入买什么股票,基于外资机构多样化的投资观点,仍是一个问号。未来我们会找机会为大家仔细分析。

  最后,虽然我们对A股指数纳入持非常乐观的观点,实际外资批量进入A股市场最早也要到今年11月底。所以,市场目前是否反应过度,只能见仁见智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

相关阅读

离开廉价劳动力怎么发展制造业

很多人将中国制造竞争力下跌归咎于劳动力成本走高。如果这个逻辑正确,那德国和瑞士这种劳动力成本奇高的国家早就不应该有大规模工业生产了,这两个国家劳动力成本比美国都高出20%到30%,但恰恰是他们在制造业的金字塔顶端游刃有余。

营改增后银行业税负降了吗

“营改增”的实施对于银行业系统和流程改造带来较大挑战,给银行业的财力、人力等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因此,后续相关政策应对于银行业加以一定扶持,并给予适当优惠。

股市大方向:选股不选市的一年

这是选股不选市的一年。今年以来的A股几乎又是“熊冠全球”,目前的沪深300指数基本上已经接近花旗对于今年沪深300的目标价格,下半年上涨的空间还是非常有限的。

以泡沫攻泡沫方能解房价困局

如此纠结的困局究竟该怎么破?去除房地产的抵押物属性是治本之策,即大力发展信用融资逐步置换房地产抵押贷款。不过,这是个长期政策,需缓缓图之。短期内想破局,可能要再制造一个泡沫,资金自然会离开房地产领域。下一个泡沫也许是股权市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