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增持潮中隐现减持浪 两大资本谁主A股沉浮(2)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5日 03:21  每日经济新闻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6月份以后,蛰伏一个月的减持力量再次抬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本周四(6月3日)共有10家上市公司出现了股份变动,其中德赛电池、*ST传媒等9家公司遭到了股东减持,涉及3625.93万股,累计减持金额约为5.02亿元。与之相对的是,仅有精工钢构(600496,收盘价9.02元)一家公司获得大股东增持,涉及38万股,累计增持金额约为327万元。也就是说,伴随着股东增持热情的下滑,进入6月份以后上市公司遭遇减持的力度再次回升,这不禁再次让投资者感到担忧。

  金融资本、高管减持需关注

  在近期的减持暗流中,有两股力量格外值得投资者关注,其中一类是在A股市场上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与侧重于投资实业并关注长期收益的产业资本相比,金融资本分资金在近期操作对短期市场走势的指导意义更加明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梳理了5月以来股东增减持情况后发现,A股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金融资本毅然地选择了全面减持,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上海敏特投资、上海华铭投资等公司的减持决心更是令人咋舌。*ST传媒6月3日发布公告称,二股东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于2010年4月14日至2010年6月1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442.4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1.42%。正是这一系列减持行为,使得公司股价遭遇了连续大跌,在5月26日至5月31的四个交易日中甚至遭遇了连续跌停。

  WIND数据显示,5月份以来,除了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及一致行动人广晟投资(中金岭南大股东及二股东)增持了中金岭南(000060,收盘价14.59元)外,其余金融资本均选择了抛售了手中的股权。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敏特投资和上海华铭投资两家公司将手中持有的,共计3470.1万股上海金陵流通股份转让给上海仪电集团,这一笔交易成为五月以来金融资本减持之最。

  除了金融资本以外,对上市公司发展了如指掌的高管人员的增减持行为也值得投资者关注。根据交易所公布的高管股份变动情况显示,5月共计有50余家上市公司的高管减持了1060.28万股。具体来看,遭遇高管减持的重灾区位于估值较高的中小板,雪莱特农产品苏泊尔沃尔核材均位于前列,位于第一位的雪莱特高管合计减持了160万股,约占流通股本的1.66%。与之相比,高管增持自家公司股票的热情显然不高。据统计,虽然5月也有近50家上市公司获得高管增持,但是通过二级市场增持量尚不到550万股,其中仅宗申动力董事长左宗申通过二级市场买入100万股,其余高管的增持数量并不突出。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表示,上市公司高管对于公司基本面的把握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而且操作方向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因此作出的判断往往更加准确。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隐隐透露出大多数高管对于未来市场的担忧。

  他指出,一般情况下,公司高管增持,市场一般看作利好因素,通常被看作该股已经具有投资价值,甚至是跌过了头的标志,而上市公司遭遇高管减持,则往往被市场认为是调整的信号之一。

  概念股直面减持风险

  从遭遇减持的公司来看,不少公司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具有一定的题材,并且在前期出现了较大程度的涨幅,而这一类公司就成为了减持大军总的排头兵。例如上述在被高管大肆减持的雪莱特、沃尔核材等个股,具有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概念,今年以来涨幅均明显超越了大盘指数;ST东源*ST石岘等基本面存在问题的“ST”股也成了遭遇减持的重灾区。

  与之相比,受到增持且力度较大的公司则多为估值较低的蓝筹股,最典型的就是长江电力(600900,收盘价12.32元)和国电电力(600795,收盘价3.39元)两家公司。长江电力在5月18日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此前斥资27亿元,增持公司2.20亿股,随后国电电力也在5月28日发布公告,透露大股东国电集团累计增持了1.59亿股的公司股份。

  渤海证券分析师周喜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在此前市场一片大好之时,一些小盘概念股所酝酿的超预期增长,很容易吸引市场资金追捧。但是当弱市来临之后,市场资金心态日趋谨慎,前期股价涨幅较大,却又没有基本面支撑的公司自然成为股东减持的首选目标,反而是一些遭遇错杀并形成估值洼地的公司,会受到以大股东代表的产业资本的追捧。

  产业资本PK金融资本经济形势成胜败关键

  近段时间,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果断买入自家股票的行为极大地提振了投资者的信心。同时,不少金融资本的出逃,又为A股市场增加了一丝阴霾,这两股力量在A股市场上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决,对A股市场未来的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决定其胜负的关键点更多在于经济形势的走向。只有把握这一准则,投资者才能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操作策略。

  合理估值的诱惑

  随着指数的不断下挫,不少上市公司的股价也遭遇重挫,这不仅让投资者损失惨重,也让不少上市公司以及大股东颇为郁闷。正是受累于股价的暴跌,招商地产(000024,收盘价15.41元)的融资美梦不得不告吹。《每日经济新闻》初步统计后发现,在目前180余家正在或拟进行增发融资的上市公司中,超过40家跌破了发行价。

  毫无疑问,对于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来说,酝酿已久增发方案的破灭确实令人失望,而且很可能打乱公司的发展部署。而与跌破增发价相比,破净大军的不断扩容,则让这些公司的大股东们更加难以接受。截至周五(6月4日)收盘,已经有华凌钢铁等5家来自钢铁板块的上市公司无奈破净。

  业内人士表示,净资产往往是个股估值的一个底线,而破净股的不断扩容也就预示着A股已经具有了投资的价值。而近期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增持行为也隐隐说明,A股市场开始逐渐进入了价值区域,正是这一原因激起了以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代表的产业资本的进场欲望。

  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产业资本入场主要是由于个股的估值优势,这些优势有的甚至大于实业经济的机会。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机构对市场的看法没有那么乐观,产业资本可能认为就算目前不是底,有些个股离底部也不远了。

  双方博弈后果难测

  实际上,从近期的数据不难看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操作方式上有着明显不同,这与其各自的特点有关。有分析人士认为,金融资本相对产业资本更具有短期性特点。在A股市场上通过在低位收购公司股权的方式分享企业发展所带来的利益,并等待合适的机遇卖出这部分股份,主要通过低吸高抛的手段来获得收益。而产业资本则更愿意长期、稳定的持有公司股权,并参与公司的实业发展,它跟金融资本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追求短期的利益,而是通过企业发展来分享其逐渐带来的回报。

  关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信达证券分析师梁浩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产业资本在5月增持增多,同时也不乏大小非、金融资本等二级市场投资者在减持,增减持之间必然存在博弈,但这种博弈并不具有影响市场转向的显著效应。她认为,产业资本的所谓抄底资金都不是大资金,而是分散在一些个股上的零散资金,和以前社保、中投公司站在国家层面的增持不可同日而语,只能说目前很多个股正在进行价值的回归。

  此前,超预期的地产调控政策引发了大盘的一轮深幅调整,而目前市场更担心经济是否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梁浩认为,因为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我国的出口,而消费的两个引擎地产和汽车增速也有所放缓,至于再出现一个4万亿投资计划的可能更是微乎其微。资金方面,出于防止滞涨的动机,决策者或将继续控制物价收缩银根,从而影响经济增速,从这一点来分析,产业资本想要夺取胜利并不容易。

  大同证券分析师刘云峰也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资本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可是部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二级市场上的博弈还不能完全地影响市场走向。产业资本主要以个案为主,难以形成热点板块,而且他们对金融市场的熟悉程度和运作手法上都不如金融资本。

  轻言底部并不明智

  在增持潮出现以后,市场上不断出现关于A股即将见底的观点,并将目前的情况比作是2008年底部来临之前。不过,对于上述观点,业内人士均显得非常谨慎。华创证券分析师郭艳红表示,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大股增持行为尚难说是市场底部的到来。对于大股东增持行为,只是个别公司认为其价值被低估后进行的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发生增持行为的同时,也有股东减持的现象,这与2008年底的全面增持现象有着明显的差异。

  渤海证券周喜也表示,大盘经过一段时间的大跌后,从技术上讲出现反弹也是情理当中,毕竟空方能量消耗已经过大,但就此讨论底部是否来临,还为时尚早。对于近来屡屡出现的大股东增持现象,周喜称,虽然上市公司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对公司情况更为了解,但是投资者也不要盲目迷信这一指标。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产业资本如果出现了非常集中且数额巨大的增持,只能说明部分企业出现了投资价值。考虑到某些产业资本的增持也可能存在作秀的成分,要加以鉴别,关注增持后公司会不会出现资产注入、重组或者再融资等动作。他指出,由于只有几十家企业出现增持,只能说这几十家企业可能出现了投资价值,这不等于市场底部完全出现。不过如果未来出现增持的产业资本越多,市场的投资价值就更大,像1664点时汇金、中石油的增持就特别有底部参考意义。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