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策略为什么会这么乱
这一次,看得出券商们都很努力。上海一个策略分析师旁听了几场,“都踏实了,但是听得懂开头,听不懂结局”。
细心的人会发现,劳动生产率论、新内需论、人口红利论、技术论、资产重估论、流动性推动论,这些理论和方法论创新今年集体消失了,经济危机把大家打回原点去谈三驾马车。大体都建议上半年做一波政策题材股或者叫内需股,下半年做一波周期性股票,这比下注股指要实在得多。
但是,如有一个人遍听45家机构的策略会,他定会犯晕,他会吃惊:所有行业都被不同券商推荐和鄙视过。
再看推荐的金股,有了去年的教训,今年都百花齐放了,分析师们都准备了两套甚至三套方案,诸如:安全组合、稳健组合、成长组合、拐点组合,短小精悍的“独门金股”开始眼花缭乱起来。初步统计,45机构共推荐了237只股票。这是进步,也是分化。
为什么会这么乱?目前宏观经济学家争论了中国经济转折的种种形式(U,V,W,L),唯一能确定的是两件事:中国还会更坏,但中国会一片光明,即使最悲观的2009年GDP增速预期也超过7%。但这两件事情等于没说。
基础性的问题是:2009年次贷危机怎么走,外围市场有可能复苏吗?中国的外部需求到底怎么样?中国内需有可能启动吗?房地产行业有可能复苏吗?
根源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衰退究竟是内生性的、周期性的,还是输入型的?是增量出了问题,还是存量出了问题?中国的三驾马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可惜这些问题都是蜻蜓点水,被有意无意的回避了。
宏观研究的不彻底让策略分析师们很头痛,到哪里找准确的假设条件?大概高盛带了这个头,2009年不确定的假设太多:假设美国经济明年底复苏,假如地产不崩盘,假如宏观政策会刺激内需,流动性是第一要素……这些问题留给谁来回答?
经济学家们对2009年GDP增速的预测相差不超过2.8个百分点,对企业盈利的判断却大相径庭。乐观者认为企业利润保持20%以上增长,悲观者相信企业利润下滑30%以上。这又是方法论上的大差异了。
谁的意见值得持续关注
上述这些问题,只要机构哪怕对一个问题做了透彻的叙述,我们就很尊敬它。比如,我们认为瑞银比较好的解决了GDP和企业盈利的关系问题。
中国经济运行的大逻辑是什么?长江证券在继续工业化长波周期的大叙述,这对2008很有效,但2009年可能不是工业化这么简单,申银万国论述三十年逻辑叫市场化动态循环,大体上还是讲增量问题,这个现实主义态度给出了现阶段较为全面的机会。也有不少人认为是政策刺激,但效果是不是比1998年好,中信和中金代表了多空两极,实际上基建和内需是两个问题,人民福利才是核心问题。也有人以通缩通胀为线索,国泰君安、广发为代表,广发尤其乐观。
不管怎样,我们都认为首要的问题是要搞清当下问题,这既要高屋建瓴又要细致入微。无疑2009年周旋于三个矛盾中:房地产投资的降温;制造业去“库存化”;外部需求衰退。
外需到底会怎么走,仍然建议听听哈继铭的建议。制造业怎么去库存化呢?这个问题不简单,不是大搞基建、农村改革可以承受的,要害在哪里呢?推荐去看看国金证券杨帆的宏观经济报告。
实际上,去库存化的重心就是去房地产的库存,房地产的库存拿什么去?这个问题牵涉到实体与虚拟、投资与内需四重话题,莫此为大,后生莫尼塔尝试了新研究,虽未中的,勇气可嘉。可惜,还没有一家券商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问题太复杂了,理解分析师们的焦虑,理解中国。
提示
1.阅读策略报告时,最好先阅读该券商的2009年度宏观经济报告,囿于篇幅,本期专题未对国内机构宏观经济报告作系统梳理。
2. 切勿拘泥于券商的具体数据和结论,可借鉴优秀券商的研究思路。
3. 策略的前提就是假设,请注意每一个论述过程中的假设条件。
    新浪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