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全流通市场的流动性压力与平准基金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08日 07:19  证券日报

  编者按:2008年中国股市进入全流通元年,发端于大洋彼岸美国的金融海啸牵动着全球股市的神经,中国的金融政策也踏着与世界同步的节拍,央行几度降息、停止对银行信贷硬管控等等。如何看待全流通元年的市场环境,用什么投资策略避险和淘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何发掘中国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都是国内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此,在第四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召开之际,我们特别邀请有关专家发表精彩观点。

  □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岩石

  全流通市场的“元年”本来应该是贺岁的喜事,但股票市场却是凄风苦雨。平心而论,至少有两点要载入史册:其一是晴雨表的功能,现在大家都看到了,股市掉头向下之时超前6个月预告了宏观经济的下滑;其二是全流通的体制,虽然付出了市值损失的高昂代价,股市毕竟走出了股权分置的阴影。

  有人质问:当前股市暴跌72%以上难道不是股权分置改革造成的吗?当然不是。中国股市以往历次熊市的下跌幅度都在50%以上,这一次跌幅深了一些,超跌的份额中有一部分可以归结为股权分置改革带来的不确定性,还有一部分是由于美国的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这样算来,股权分置改革对本轮熊市的贡献最多也就是10%左右。

  全流通体制与熊市的关联度有限,和当前股市的流动性危机却直接相关,因为它改变了股市的供求结构,在原本失衡的供求关系之上,增加了新的供求失衡。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由买卖双方决定,从总量看,买方是股票投资人的资金净流入,卖方是股票融资人的资金净流出,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供求均衡必然会由于“大小非”股票相继进入流通而改变,新增供给来源于非流通股的解禁。这时,如果没有市场和非市场的调节机制来抑制供给并刺激需求,供求失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导致流动性危机。通俗地说,原来一个水龙头对一个出水口,现在是一个水龙头对两个出水口,资金净流出随着“大小非”的解禁而不断增大。我在8月18日讲了产妇和医院产床的故事,由于计划不周,两个产妇争一张床,我想谁也不会认为产妇不该生孩子,也不会建议产妇推迟一两年再生,解决问题的方案只能是及时增加产床。按照这个思路分析股票市场,化解流动性危机的方案只能是注入流动性,提高股市的资金净流入。换句话说,当前股市的流动性危机虽然是股权分置改革的结果,但化解危机的解决方案却不是限制“大小非”,而是要及时注入流动性。

  新增流动性的注入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完成,这在牛市情绪驱动的市场中表现为财富效应驱动的资金涌动。但在熊市来临,财富效应变身为财富的负效应之时,就要求有非市场化的流动性提供者,也就是目前全球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市行动”。在市场机制明显失效的情况下奢谈市场化,那是不负责任的空谈和逃避责任的借口。以过去三年的印花税收入总额(近两千亿人民币)为限组建平准基金,在法理上也是一种准市场化的救市,所以本人再次提出尽快设立平准基金的建议。

  非流通股的集中减持和周期性熊市在时间上的重合,几乎排除了中国股市自发解决流动性危机的可能性,所以要创造非市场化的流动性提供者,即国家主导的股市平准基金。在当前的中国股市之中,平准基金的功能有三:第一,牛熊交替如潮起潮落,平准基金在熊市期间接纳“大小非”,把“大小非”的集中减持转化为渐进性的分期减持,不仅有助于化解熊市的超跌,而且有助于化解牛市的过热。当年香港金管局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救市投资,事后成为香港政府调节股市波动的重要杠杆。第二,以两千多亿资金为股权分置改革保驾护航,本来就应是股改的配套措施之一,不仅有助于稳定市场投资人的信心,而且有助于监督和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因为,平准基金在选择性地持有“大小非”股票之后,自然会以长期战略投资人的身份关注这些公司的经营,协助他们改善管理,完善治理。第三,在熊市期间持有若干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可预期的收益远高于持有债券,这也是国家的另类主权投资基金,和经营外汇投资的主权基金一样,都可以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国家投资杠杆。

  一个平准基金可以创造三个杠杆:救市杠杆、监督杠杆和投资杠杆。从国家的角度看,短期内承担有限风险,长期看必有合理收益,只要管住内线交易和利益输送,规避基金管理的道德风险,平准基金就能够实现设定的功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