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后股改时代股权激励招数翻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4日 11:43  《新财富》

  股改之后,股权激励有演化成“股权福利”的趋势,“股权激励行情”也成为公开的秘密。而随着监管政策的日趋严格,部分上市公司采取了新的应对方式,如选择限制性股票并压低授予价格,借激励费用调节公司业绩,以“股东型激励”模式规避监管,借资产注入之机“抢跑”套利等。

    本刊主笔 孔鹏/文

  2008年5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股权激励审核备忘录1号》及《股权激励审核备忘录2号》,对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为进行规范,迫使多家上市公司放缓或修改股权激励计划。此后一个多月,仅有两家公司获得了证监会审核无异议函,而有多家公司宣布暂停或中止执行股权激励计划。投行和证券分析人士表示,因应监管政策的变化,股权激励计划今后将呈现新特征。

  股权激励形同“股权福利”

  股改之后,国内证券市场掀开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大幕。2006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9月30日,国资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此间,双鹭药业、万科、伊利股份等几十家公司纷纷推出股权激励草案,掀起第一波股权激励的热潮。据统计,从2006年到2007年3月,共有43家公司推出股权激励计划,而由于政策规定不够细化,这批公司的激励方案呈现两个特征:一是行权价格低,比如中兴通讯公布的限制性股票的购买价格仅为市场价格的1/3,中信证券中信国安等公司以净资产为行权价,而净资产不到市价的1/2;二是激励比重高,很多激励比重达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管理办法》规定的上限,即占总股本10%左右。更重要的是,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上市公司,股价在公布前后大都呈现“V”型走势,公布前往往利空不断,业绩低于预期,甚至股价毫无原因下跌,而达到阶段低点后,公司突然停牌公布股权激励方案,之后股价迅猛上涨,形成所谓的“股权激励行情”。

  从2007年3月份开始,中国证监会展开了上市公司治理专项活动,上市公司只有完成公司治理整改报告后才能报送股权激励材料。由此,第二批股权激励公司在2007年12月上证指数5000高点时才重新开闸。东海证券研究所宏观策略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自2007年12月第二批股权激励推出以来至2008年3月下旬,共有41家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通过证监会审核和股东大会审议的只有2家。这一时期,由股权激励引发的争议愈发激烈,典型事件包括:伊利股份由于计提股权激励的会计损益,导致公司全年亏损;中粮地产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后一个月,宣布研究注入资产等。汇总研究这些股权激励方案,一些新特征和新趋势值得关注。

  监管层倾向股票期权,

  “寻租者”偏爱限制性股票

  上市公司公布的股权激励标的种类,包括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和股票增值权三种。限制性股票是在一定业绩考核指标的前提下,向激励对象授予带有限制条件的公司股票;股票期权是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特定时间内以确定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激励对象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选择放弃;而股票增值权则授予激励对象获得与股价上升等额的现金收益权,不涉及股票所有权。从已披露的方案来看,70%以上的国内上市公司选择了股票期权,25%的公司选择了限制性股票,极少数公司选择了股票增值权的方式。据东海证券统计,在第二批股权激励的41家国内上市公司中,仅以股票期权为激励标的物的有32家,仅以限制性股票为标的物的有9家,以“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有1家,以“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的有1家。

  平安证券研究所分析师何庆明认为,上市公司之所以较多选择股票期权,是因为股票期权的预期收益必须着眼于未来,而限制性股票的预期收益不仅可以着眼于未来,还可以着眼于当前。因为对限制性股票而言,激励对象的获利来自于股票内在价值与授予价格之间的差额,激励对象可以在方案设计中自行确定授予价格,通过降低授予价格来扩大预期收益。正因如此,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效果并不如股票期权计划。在何庆明看来,只有对于一些已经处于成熟稳定期、股价缺乏大幅成长空间的上市公司,限制性股票才是较佳的选择。

  投行人士则从实务操作的角度指出,多数上市公司选择股票期权,是因为监管层更支持采取该种模式,而且设计和操作都比较简单,激励对象行权前不存在任何风险,激励对象的收益来自于市场,公司和个人都不存在现金支付压力。而如果采用限制性股票模式,往往一开始激励对象就要交钱,还有两年锁定期,必须使授予价格远低于市价,否则一旦出现行业性风险或系统性风险导致股票价值下跌,个人非但无法受到应有激励,还会受损。

  不过,限制性股票仍然会有市场。联合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戴爽表示,《股权激励备忘录》规定,限制性股票的授予价格需要“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50%”,这一限制条件比期权的行权价格宽松了太多,而且期权的行权期限又普遍很长,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因此,对于想要尽快获得较高股权激励回报的上市公司高管来说,采用限制性股票的激励方式仍然是不二的选择。

  激励费用成为调节业绩新工具,

  合理性难以判断

  2008年1月31日,伊利股份发布预亏公告,成为国内首例因为股权激励而导致亏损的案例。这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第一次开始关注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的影响。3月,海南海药公布年报,由于实施股权激励使公司确认成本费用约7220万元,使得该公司2007年出现约5000万元亏损,进一步引发市场争议。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胡春霞认为,伊利股份的股权激励政策有两个特征,一是行权条件非常宽松,二是激励股份数额过高,达到了公司总股本的9.68%。而伊利股份2007年业绩之所以与分析师之前的预测出现很大差异,主要是因为公司采用了“洗大澡”策略,将绝大部分的期权管理费用都计入了2007年,一次亏个够。“这与我们理解的新会计准则有所出入。”胡春霞表示,如果按照伊利股份当年行权的股数计算,2007年的期权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如果按照首期行权不超过25%来计算,影响业绩0.28元,公司仍然有0.33元的每股收益,即使按照三年平均摊销,影响业绩也不过0.37元。而伊利股份采用了将期权费用在2007年全部计提完毕的方式,减少每股收益0.83元,造成每股亏损0.22元,大大出乎市场预料。

  上市公司如何处理股权激励的会计问题也已引起监管层关注。2008年5月26日,证监会会计部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从2007年报披露看,当期分摊的股权激励费用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股权激励备忘录》则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后的业绩指标不得低于历史水平。但是,股权激励,特别是有业绩限制性条件的期权如何入账,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普通投资者很难判断是否合理。深交所公司部副总监段亚林直言,在股权激励费用如何入账的问题上,国外有很详尽的规定,甚至达数百页之多,而国内目前的相关规定只是原则上要求计入成本,扣除利润,并未明确如何计算,怎样冲减利润,很多企业并不理解,也不按规定执行。比如,企业当前股价是10元/股,约定的行权价格是10元/股,很多企业就会认为这部分期权是没有成本,不需要扣除利润,事实上,这部分股权是有内涵价值的,不计入成本并不合理。此外,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公司即使按规定将股权激励计入成本,也会通过调整估值模型中的变量指标,比如调整波动率等,使业绩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变动。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Topview专家版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点击进入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