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维持谨慎乐观 强调配置投资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4:13 证券导刊

  时间才过去三个月,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个市场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情绪和去年年底相比,已经从乐观显著转向悲观。综合市场的看法,发现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关键词上:“次贷”、“通胀”、“紧缩”,在分析上述三个因素后,我们谨慎乐观的态度没有改变。

  安信证券 程定华 张治 诸海滨

  时间才过去三个月,当我们再次审视这个市场时,发现机构投资者的情绪和去年年底相比,已经从乐观显著转向悲观,尽管过去三个月沪深300指数基本持平,而从行业的表现看,只要有效规避了石油、地产和金融,无论绝对收益还是相对收益都会有不错的表现。综合市场的看法,发现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关键词上:“次贷”、“通胀”、“紧缩”。本文将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并再次表明我们谨慎乐观的态度没有改变。

  次贷=信贷收缩?

  市场对次贷的担心主要在于可能导致经济的衰退,其核心逻辑是次贷的坏账损失将减少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并通过杠杆效应导致信贷的成倍收缩。这一推理在逻辑上本身没有问题,所以市场普遍接受,但问题的严重性可能被高估:其一,商业银行并不是次贷的主要投资者,损失大部分发生在投资银行、抵押贷款公司及投资基金等机构,尽管随着危机的加深,在风险溢价上升的背景下,3A级债券也受到了波及,但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对次贷是具有较强免疫力的。其二,资产负债表本身是可以修复的,尤其在问题资产占比不高的情况下。

  为此,我们考察了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信贷的增长情况,除法、德仍然保持了持续上升的势头外,日本也因经济周期的原因出现上升,即使在美国,过去两个季度信贷增速大约只下降了一个百分点,而在2006年中经济增速放缓和2007年初次贷危机开始萌芽时,美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速在两个季度内下降达到两个百分点。

  继续观察信贷构成,房地产相关贷款下降比较明显,事实上这一下滑趋势从2006年中就开始了,显然与当时房价滞胀,商业银行主动进行收缩有关(参见《次级债疑案》,2007年8月17日),2008年8月以后,房地产信贷收缩开始加速,但同时其他类别的贷款均出现了大幅上升,显示商业银行再一次进行了主动性调整,与前一次调整不同,商业银行之所以有能力大幅提高其他类别的贷款增速,应与各国央行大规模注资及降息密切相关。

  因此,数据显示,至少到2008年1月底,次贷并没有导致主要经济体信贷明显收缩,反而促使非住房类贷款大幅攀升,其对经济的影响仍然集中在住房及金融市场。尽管如此,金融市场仍然保持了惯有的高效率,在风险溢价急剧反弹的背景下,全球主要股指都承受了极大的估值压力,显然这其中包含了经济衰退的预期。这使得经济是否会衰退的争论变得不那么重要,如果真出现了衰退,市场继续变坏的程度也有限,而如果事实证明经济没有衰退而只是一次放缓,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关于全球流动性的讨论参见《谨慎乐观下的隐忧》,2008年1月28日),我们预期市场将重拾升势。为此,我们需要付出的只是一点时间。

  货币、通胀与企业盈利

  与信贷收缩论相比,我们认为次贷危机另一个间接的后果可能更重要和迫切,尽管它并没有受到投资者的太多关注:即货币泛滥引发的物价膨胀。为了应对次贷危机及经济可能的放缓,全球四大经济体同时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发行的后果是全球通胀压力的同时出现。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货币的供给来自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所以物价的上涨并不局限在上述国家,而是全球性的,对于相对较小的经济体而言,即使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也未必能有效控制通胀,比如亚洲的韩国、泰国M2并没有出现加速增长,台湾的货币供给甚至在持续下降。

  另外,本轮通胀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主要集中在商品市场,带有明显的避险性质,我们判断在次贷危机结束前,这一趋势将持续;二是PPI的上升与美、日、法、德等非住房信贷的加速反应了全球工业品可能存在供给的紧张,而不是一次单纯的过剩资金重新分配(比如由地产流入商品)。

  正因为如此,此次物价上涨并不能完全由成本推升来解释。国际上的供需情况如何我们尚不能准确判断,但国内由于投资的放慢和落后产能的淘汰,的确存在供给紧张的情况,尤其是一些上中游的周期性行业,对此我们已在《重归上游》等一系列报告中有连续的阐述。因此国内不同行业在物价上涨的过程中,盈利能力的变化是不同的。一个比较容易的判断指标是,如果物价上涨来自成本推动,通常伴随着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反之,如果是由于供需紧张,企业的盈利能力通常会随物价同步上升。我们比较了主要行业PPI与毛利率的变化,发现煤炭、化工、化纤、医药、钢铁、专用设备等行业盈利能力是上升的,显示行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供需紧张。相反,食品、饮料、石化、交通工具等行业的盈利能力是下降的,表明该行业的价格上涨主要体现为成本推动。

  因此,全球通胀对国内企业盈利的影响并非完全负面的,优势行业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投资品,下游产品的压力较大。由于上中游行业在A股市场盈利占比较高,在2008年市场上涨将主要由盈利推升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对市场过度悲观。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