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中国股市向何处去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12:14 中国经济时报
程国有 全流通股票进入流通的进程 一般认为,中国股市2006年初(或称2005年底)启动的这一轮牛市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彻底解决了中国股市绝大多数(当时2/3)股票不能流通问题。如果有人基于此就认为导致中国前几年熊市的基础彻底解决那就大错特错。相反,全流通将自始至终是中国股市走熊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至2005年中国股市持续走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进行全流通改革。2008年带动中国股市由牛市结束并可能转入熊市的因素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股票进入真正的全流通状态。为什么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初能够形成两年多的牛市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在其实施的最初两年时间里对进入流通的股票数量实施了严格控制,为中国股市做一轮大牛市腾出了足够的时间空间。 随着2008年到来,原来不能流通的股票将逐渐大规模进入流动状态,尤其是2007年大规模发行新股中原来锁定的股票也将大规模进入市场,这两者合起来必将大规模扩大市场可以流通股票数量。2005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股本5023.15亿股,流通股本1561.21亿股。2008年1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本14187亿股,流通股本3432亿股。未流通股本由2005年底的3461.94亿股增加到10755亿股,也就是说,原来只有3000多亿非流通股只是说要流通就造成中国长达四年半的熊市,而2008-2011年将有相当于2005年底3倍即1亿多非流通股票将实质性彻底转向全面流通,如果中国股市没有更大规模的新增资金支持,则中国股市进入一轮熊市过程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中国股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股市周期性波动是一个基本规律,中国股市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从中国股市周期看,中国股市已经经历了三轮完整周期,目前正处在第四轮周期的前半段,2008年正是由牛市转向熊市的转折年份。 第一轮周期是1992年初-1995年底,1992年初启动牛市一直持续到1993年2月份结束,然后,尽管中国经历了3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但股市总体上处于漫漫熊市,一直持续到1995年底。 第二轮周期是1996年初-1999年底,1996年启动新一轮大牛市一直持续到1997年5月,然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中国股市总体上处于熊市状态,一直持续到1999年底。 第三轮周期是2000年初-2005年底,2000年初启动新一轮牛市一直持续到2001年5月,然后,伴随着中国股市有关全流通改革政策的讨论和即将实施,中国股市进入了持续约4年半的熊市,直到2005年底。 第四轮周期是2006年初-2011年底,2006年初启动此轮大牛市将一直持续到2008年2月,然后,伴随着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和紧缩政策的实施,中国股市将逐渐进入新的熊市阶段,这轮熊市将可能持续到2011年底左右。 前两轮中国股市周期是四年,牛市时间一般持续约1.5年,牛市结束时间分别在1993年2月、1997年5月和2001年5月,在四年一轮的大牛市中,本来2004年-2005年是新一轮大牛市,但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问题,此轮牛市被推延到2006年初才开始启动,周期被延长了2年,相当于原来4年周期延长50%增加到6年,此轮牛市周期将由原来1.5年延长50%,即4年周期的牛市应当于2007年5月结束,再延长50%正好是增加9个月,即2008年2月彻底结束此轮牛市,之后2008-2011年中国股市总体上将处在4年左右漫漫熊市阶段。 中国股市资金面大小的支撑 决定股市涨跌的最直接因素是资金,即进出股市资金规模大小和速度直接影响中国股市的涨跌。支撑此轮中国股市的资金总体上分析主要有以下来源: 一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根据媒体报道,近两年来进入中国股市的国际资金大约1000亿-1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万多亿元。 二是更多居民进入中国股市。中国居民拥有18万亿元储蓄,大量居民储蓄资金迅速转化为股市资金。但是,2007年还未能进入股市的居民可能多数是收入偏低阶层,因而2008年中国居民对中国股市的资金支撑力度将会小于2007年,呈现衰减态势。 三是各种机构进入中国股市。首先是中国的社保资金进入股市。近年有几千亿资金进入股市。其次是保险机构部分资金进入股市。其规模也有几千亿。第三就是大量居民资金通过银行理财或基金进入股市。目前,这几类基金已经达到约3万亿元,约占目前股市流通市值30%左右。 尽管,中国股市的资金来源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对资金的抽血能力也在大幅增强。一是包括印花税加券商佣金,2007年股民累计付出了3000多亿元的交易成本。二是股票发行,2007年IPO股票发行一年4470亿元。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如此大规模抽走资金最终必定是以大量投资者损失为代价的。一旦形成大规模居民投资者离开股市,中国股市的熊市必然会再次来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