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危险中把握机会 让暴跌成为制度改革契机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6日 14:42 和讯网-红周刊
红周刊记者 马曼然 就在美国爆发次级债危机的前夜 ,新成立不久却财大气粗的中投公司在最高位斥资 30 亿美元对黑石公司进行大规模投资,而后不久 ,中投公司又与摩根士丹利达成交易协议。 或许在这位“大哥”的带领下 ,很多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勇敢地迈出国门 ,进行各自的海外并购活动 。 又几乎在同一时期,国内的 银行 、保险 、基金 、券商们也不甘落后 ,纷纷成立各自的 QDII,奋力书写“哥伦布航海历险记”。 但伴随着寒冬的渐进,美国那边刮起了 2008 年的第一场雪 。 1月底 ,中国股市终于在美国住宅市场泡沫促成次级债危机的诱发下,对中央政府的信贷紧缩措施和近几个月来大幅上升的通货膨胀数据做出了反应——以迅猛的方式 低下了高昂的牛头 ! 是谁制造了“1•21”、“1•22”的连续暴跌 ? 中国牛市将何去何从? 对此 ,《红周刊 》记者采访了多位市场人士 ,其中既包括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李永森教授 、 经济学家李振宁和包括陈钢、林园等多位市场资深人士及一些私募基金经理等。 让暴跌成为制度改革的契机 2008 年 1 月 21 日, 在 A 股上市近一年后,中国平安开启融资 “阀门 ”, 拟公开增发不超过 12 亿股, 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 412 亿元。两者相加,其再融资规模接近 1600 亿元 。 而中国 A 股市场两个最大的 IPO——中国石油(668 亿元 ) 和中国神华 (665.8 亿元 ) 加起来也还没有达到 1600 亿元!资深经济学家、现任睿信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李振宁指出:“中国平安将创下全世界最大的融资纪录,这成为摧毁股市脆弱人气的一个导火索。在次债危机的夹击下,A 股持续暴跌。 ” 在李振宁看来, 次债危机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中国平安的恶性再融资所折射出的一系列制度性隐患 。 李振宁告诉 《红周刊 》记者 ,首先,目前国内前 7 大权重股(即中国石油 、工商银行 、建设银行 、中国石化、 中国银行、 中国人寿和中国神华——编者注 )均有 H 股 ,而且很多还在美国发行信托凭证, 这 7 只股票总市值占 A 股总市值的 50%以上, 所以国内难免会受到香港等国际市场下跌的牵连。 但更为关键并发人深思的是, 中国平安计划中的巨额融资行为, 在宏观上引起市场对滥发再融资造成资金面的担忧, 在微观上引起投资者抛售与平安相关的蓝筹股票, 从而成为近期A 股暴跌的直接动力之一。 李振宁进一步说道, 中国平安的巨额融资是一种赤裸裸的圈钱行为,是对中国亿万百姓财富的抢夺,而投资者甚至在高位依旧建仓平安保险的公募基金们, 却无奈地只能用“脚”投票,“踹”两个跌停板,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广大股民。他认为,如果这种现象任其发展, 中国牛市进程将受到严重威胁 ,并会重演 2001年熊市悲剧 (2001 年引发中国股市牛转熊除了国有股减持因素外,200多家公司拟高价再融资计划也是主要诱因)。 因此,对于中国平安这种圈钱行为, 管理层应坚决地予以制止。 在李振宁看来,事实上,对资本泡沫的担忧不能成为行政化调控市场的理由, 对刚起航不久的新兴金融市场不是要防止过热, 而是要防止过冷。 这轮大跌必然会触动政府采取措施, 改善国有上市公司管理水平,增加股票市场的透明度,以及提高证监会的独立性和工作效能。 从李振宁的担忧中记者感受到, 当中国金融市场正遭遇全球金融风暴的巨大打击时, 中国投资者最渴求一种心理安慰,以抵抗来自国际市场的压力。 然而 ,就是在这一关键时刻 ,中国平安却宣布了它的再融资计划 ,起到了最后一根稻草的作用 。 显然 ,如何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进行规范,以最大限 度地降低由此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 ,是非常值得业界各方努力研究的。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 、《资本市场评论 》主编李永森教授也认为以欧美为代表的全球股市多头的溃退是引诱 A 股两年牛市行情积累的大量获利盘回吐的主因 ,A 股在短期内仍将受制于国际市场的波动。 不过 ,李教授更多是关注在全球金融市场突发性危机爆发时国内基金所面临的新考验。 他进一步告诉 《红周刊 》记者 ,国内基金近年来发展迅速,是中国股市最大的投资主体。 在因国际金融市场突变而引发的国内市场波动的情况下 ,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赎回等情况对稳定市场起到关键作用。 这次中国股市的大跌必然会触动基金采取措施改善管理水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