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料定中国无恙 亦应未雨绸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12:10 经济观察报

  美国次级贷款危机是否会伤害中国经济?过去一周,我们在不断地发问。我们的对话者包括国内商业银行的经理人、经济学家、政府智囊机构的研究者,当然也包括海外投行的分析师。答案出奇的一致:中国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对这样的答案,我们既认同又不认同。从眼前来看,这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确实不大。尽管中国以外,金融市场风声鹤唳,各经济体央行持续注资,股市的恐慌性下跌依然在持续。中国岿然不动,一如世外桃源。

  解释这种现象,我们听到最多的理由是,中国还是一个封闭市场,资本账户还没有开放,所以,次级债危机不会波及中国的金融市场。没错,确实有几家中资银行购买了次级债,不过损失似乎也不大,影响有限得很。

  这种解释确有合理之处。不过,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市场中,面对一场尚未终结的危机,中国真的会毫发无伤吗?即使眼前无恙,中国是否可以保证,未来不会出现类似的危机?假如真有那么一天,中国将如何应对?

  在一些学者的自信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淡漠。这固然可以理解为泰然处之,但也可以看作盲目乐观。中国的金融体系远没有欧美国家那么健全,不仅抗风险能力相当脆弱,风险应对机制也并不完备。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与世界之间并没有一道完全绝缘的防火墙,中国怎么就可以如此乐观呢?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因为同样的理由避免了股市狂泻、金融机构大面积倒闭和货币崩溃的厄运,不过当年

中国经济未能保住8%的增长率,此后长时间陷入通货紧缩泥潭,已足以说明那场危机对中国的杀伤力。如今中国的开放度非当日可比,寰球同此凉热,如果寒冬真的来临,中国经济不会总是拥有夏日阳光一般的热度。

  退而言之,即使市场不受波及,中国有没有类似次级债危机那样的金融风险?央行已经多次预警房贷中潜在的风险,这恐怕也并非杞人忧天。如果楼市逆转,

房价调头向下,中国的银行业是否也会遭遇坏账集聚的突袭?

  中国面对的宏观局势同样复杂。在美联储宣布减息之后,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将面对更困难的抉择。假使如一些学者预期的那样,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将凸显中国资本洼地的位置,这恐怕也非中国所期望的,中国面对热钱已经挠头,更哪堪消受更持续的赌资涌入?

  在汇金注资光大银行方案披露之后,中国第二轮国有银行改革大幕已经拉开。过去几年,国际金融市场持续繁荣,几家中国国有金融机构改组之后,成功实现海外上市,国有银行改革完成了关键的一步。如果国际金融市场持续低迷,恐怕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曾经走过的路,未来农业银行就未必走得通。

  我们以为,即使料定中国无恙,也不能无动于衷。中国应当以此为鉴,检视中国金融体系的软肋和短板,寻求可能的风险应对方略。未雨绸缪,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