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继续演绎稳增长调结构

2013年08月03日 01:10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石丽芳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对于宏观经济的判断上,几乎所有的资金都认可“稳增长、调结构”的观点,只是在细微处会有不同的诠释。其实A股也已经用实际表现回应了这种判断,而且这种回应还会继续。也就是说,A股的投资逻辑也还会继续表现为“稳增长、调结构”,即稳住“权重蓝筹”以稳住指数、腾挪于“转型成长”中以寻找超额收益。

   先回顾一下6月底以来的一个最重要的盘面特点。沪综指在6月25日演绎了盘中大逆转,最低点为1849点,当日就收复了超过100点的失地,如果以6月25日沪综指收盘点位1959点来计算的话,到目前为止,经过28个交易日,指数只是回到了2000点上方,一度到最高2092点,相比1849点只是上涨了13%,相比1959点,仅仅回升了6.79%。反过头来再看看有代表性的创业板指数,6月25日当日最低探至903点,最终收在984点,本周五该指数盘中一度创出阶段新高1208点,相比903点,上涨幅度高达33.78%;相比984点,也上涨了22.76%。从这两个指数的简单对比就可以看出,A股中的资金青睐的显然是以创业板为代表的具有“成长转型”特征的股票,而这种倾向性可以说已经贯穿了2013年年内行情。

   至于导致这种倾向性的原因,市场大致归于四点:首先,政策面虽然没有很直接的表露出其对经济下行幅度的容忍底线在哪里,但诸多信号都显示,我国的宏观经济走势不会出现失控局面,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成长股的后顾之忧。其次,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经济能力显现,为带有强烈“转型”色彩的成长股提供足够强大的背景。投资拉动效果渐微而且也难再度出现象当初四万亿那样的能量,外贸出口风光不再且重回高峰还需看全球经济形势,目前国内亟需启动内需来提振经济,而提振内需的最有效做法就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第三,价值投资理念与成长性投资理念是股市中的最重要的两类投资理念,而且会在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细心的投资者可以发现,2013年至今为止,网络报刊中鲜见对于价值投资的讨论,更多的是对于成长、转型、新兴等等字眼的争论,这就表明,在当前阶段,成长性投资理念已经起到了主导作用。第四,资金面平衡中略显紧张的格局难以改变,前段时间的“钱荒风波”至今仍未完全消散、IPO重启已经排上时间表、再融资行为已经开始、大小非减持行为不断等等,可以说目前股市的资金面还是非常紧张的,在这种紧张的资金面现实情况下,自动躲开需要巨量资金才能持续上涨的大盘股,而自我抱团云集在创业板等小市值股票上,成为众多资金的心照不宣。

   当然,会有投资者心存疑问,这种略带“疯狂”的市场行为会不会是最后的疯狂?其实大家都心里清楚,吹起来的泡沫总有破灭的那一天,但综合来看,目前以“成长”为代表的题材炒作很难瞬间终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是从国家层面到部委、行业层面,现在仍在不断强化“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等字眼,大到国务院会议的信息、中到密集召开的各类高峰论坛、小到上市公司转型涉足新兴产业,各种信息似乎都在告诉我们,新兴、转型、成长之路还没走完,而且各个层面都在积极推进。

   二是在经济整体发展仍处疲软阶段,市场资金面难言宽松的情况下,放“小”抓“大”显然是不明智的,资金的“嗜血性”也会令绝大部分的活跃资金沉淀在小盘股中,因为每个交易日动辄数十个涨停板的市场表现具有太强的吸引力了。

   三是权重与成长不再是天然的“对头”,带有明显负面影响的“跷跷板”行为已经不再多见,不论是谁搭台谁唱戏,驻扎在两大类不同性质股票中的资金不再互相拆台,尽管“两轮驱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还难以实现,但“相辅相成”大部分时间里已经成为资金的共识。

   四是当前的活跃局面不太需要很多的增量资金,投资者可以发现,在当前交易的2000多只股票中,活跃的其实不到半数,很多股票几乎无人问津,而且活跃的股票也会出现明显的轮动,这是因为腾挪于“成长”的资金不会秉持“买入持有”的策略,其游击队的特性注定依靠存量资金就可以维持当前盘面的活跃。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上海高院调查5名法官被指集体招嫖事件
  • 体育世游赛-孙杨连超两人 中国4x200接力摘铜
  • 娱乐曝周迅霆锋已发展2年 柏芝挟双子做筹码
  • 财经7000万嫁女山西煤老板如今日子难过
  • 科技摩托发布Moto X:主打定制与体验 图集
  • 博客任志强:潘石屹讲与我斗智斗勇的故事
  • 读书1949年后乱搞男女关系的三大高官(图)
  • 教育学生负担过重已成民族之痛 高考录取
  • 姚树洁:债务危机与地产泡沫的祸根
  • 徐斌:中国未来在体制内自然逆淘汰
  • 思朴:创新是A股最大的红利
  • 谢百三:中国房地产政策似有重大变化
  • 金岩石:国资的党性与寻租行为
  • 刘步尘:董明珠为何坚持不道歉
  • 张捷:中国私有化面临沉重历史包袱
  • 罗天昊:“大陆经济”走投无路?
  • 齐格:美国如何惩办丑闻企业
  • 叶檀:政府纵容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