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首席分析师:在缩量再缩量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7日 10:38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寻底:为夯实股价

  应健中

  自从上证指数从4312点调头向下之后,出现了阴跌行情,阴跌如钝刀子割肉,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下探的过程中,大盘有许多关键点位,其中60日均线被大家普遍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位,其位置目前在3900点左右,本周被有效击穿后,大盘开始快速探底。从技术层面而言,前一个低点3404点成了人们一条重要的心理线,而目前120日均线又正好在此附近,此位置应会对大盘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大盘在艰难地寻底,这已是近期行情的主基调,寻底是件很痛苦的事,痛苦的并非是指数,而是人们账面上的市值一再缩水,为防止个人资产的流失,人们要么保卫牛市的胜利果实而入袋为安,要么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而果断止损,这种气氛一旦弥漫,是件蛮可怕的事。

  市场的底部在哪儿,实际上谁都回答不了,就像前一阵子寻顶那样,身在顶部不知顶,同样道理,如今也是身在底部不知底,真正的底部要到日后走出底部之时才会恍然大悟。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股票的风险是涨出来的,机会是跌出来的,在市场疯狂的时候大家要冷静一点,而在如今大家恐慌的时候也应该乐观一点。人们在不顾一切抛股票时,往往如同将洗澡水倒掉的同时将小孩一起泼了出去,这种落荒而逃的举动同样是不理性的,但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可以感觉到市场的机会开始出现。

  寻底的过程实际上是夯实股价的过程,从4312点到目前的调整,大盘也就下调了14%左右,但相当一批个股调整的幅度已经达到了30%,个别的调整幅度深达50%,市场机会难道不就在里面了吗?近日开始进入上市公司中报公布的高潮,个股行情将围绕着中报展开,从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看,预盈的公司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可以这样说,今年的中报是沪深股市有史以来增长最快、业绩最好的,因此,过分看空后市是不明智的。

  这波牛市行情到目前为止只走了2年,也就是说从998点的历史低点到现在花了2年时间,今年的年开盘为2728点,仅仅半年时间就走到了4300多点。如今尽管大盘还在寻底,但周五的大阳收复了160多点,很明显,市场的底部抬高了,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成本也抬高了,尽管底部在哪儿还需经过市场的检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与以往任何时候比,市场的底部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夯实了股价,后市会更好。

  (本文作者为著名市场分析人士)

  QDII出海 胜算几何

  桂浩明

  从7月5日起,新版的券商与基金的QDII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这也意味着境内普通投资者不久后就可以借助券商、基金发行的QDII产品投资境外股市了。此举极大地拓宽了境内普通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也改变了这些庞大的境内资金的流向,因此对境内外

资本市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分析人士指出,最近沪深股市的下跌与香港股市的上涨在某种程度上与新版QDII的推出有一定的关系。

  这里,暂且不谈QDII的推出究竟有多大的实质性影响,因为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到底能不能从投资QDII产品中获得较大的并且是超过境内市场平均水平的盈利。实际上,从去年开始,银行系的QDII产品就已经推出,内地也有一家基金公司推出了全球配置的QDII产品。当时,国家先后批准的QDII额度高达100多亿美元,超过搞了5年之久的QFII不少。但这些额度迄今只动用了不过5%,原因在于那些QDII产品并不怎么受欢迎,效益很不理想。譬如银行系的QDII产品,基本上只能投资于境外的政府债券等,收益率并不高。去年一家QDII额度最多的银行,其发行的QDII产品没多久就因收益很差遭遇客户的大量赎回,被迫提前终止。另一家银行发行的QDII产品运作还算不错,年化盈利率有8%左右,但扣除了管理费、客户的交易成本以及汇兑损益以后,投资者的实际收益率还不到1%。某基金公司发行的全球配置产品大胆地把美国股市作为重要的投资对象,但从操作效果看也很一般,运作了大半年,收益也不过6%左右,和市场预期相差很远,比投资境内市场的差距当然就更大了。

  导致QDII投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境内缺乏有经验的管理团队、对境外市场了解不充分以及产品设计不合理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渲染境内证券市场风险很大,境外市场则比较规范,容易赚钱。以致现在境内机构投资者仍然被禁止投资总市值不过200多亿美元的B股,但却可以拿出上百亿美元投资境外市场。其实,只要是证券市场,都是风急浪高的,哪有轻松赚钱的事情。最近,尚在组建中的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先行拿出几十亿美元认购海外私募基金发行的原始股,而且拿到的还是折扣价。但因为该私募基金公司上市没几天就跌破了发行价,投资出现了不小的浮动亏损,外汇投资公司刚出海就被不大不小地呛了一口水。虽然人们不应因噎废食,但也确实应该从中总结教训,看到QDII出海不会一帆风顺,那种认为境内市场不如境外市场的观点至少是不全面的。

  新版的券商、基金QDII被允许主要投资香港股市。在这之前,新版的某银行QDII产品就募集了40多亿元开始出海了。人们衷心希望这些产品的境外投资能够成功。对于每一个已经或者计划借助QDII产品投资境外市场的人来说,也应该充分估计到QDII产品所存在的各种风险。作为一种尝试,作为一种资产配置,这未尝不能做,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轻易地将境内投资全部改为境外投资是很盲目的。毕竟即便是市盈率不那么高的香港市场,股市风险也是巨大的。有关部门已经明确,QDII在刚起步时规模不会搞得很大,这是明智的抉择。要不,为了某个功利性很强的目的,随意加快QDII出海的步伐,不但是欲速则不达,更是风险极大,而且很可能在多方面招致损失。在这方面过去并不缺乏教训。

  (本文作者为申银万国研究所首席分析师)

  调整行情三部曲

  陆水旗(阿琪)

  “5·30”之前的行情因消息面的影响突然暴跌,引起毫无防备的普通投资者一片哗然,当时曾有“智慧人士”说道:只要行情再上一次4300点,然后再跌下来,投资者就不会再哗然了。现在看来果真如此。

  由于“5·30”之后大盘下刺3400点后再上涨到4300点,其中可能有消除“哗然”的因素,更有可能的是因为“5·30”暴跌极具突然性,连机构投资者也难以应变,所以,大盘从3400点再上4300点的过程中,上涨的是机构重仓股和机构持有的权重股,中小投资者持有并被深套的中低价题材股重挫后依然在原地踏步。因此,大盘从点位上来说,似乎提供了再次出逃的机会,但此机会与机构投资者有关,与中小投资者则不相关。

  到目前为止,跌幅超过50%的基本上都是“5·30之前说故事”的个股,但仍有不少投资者不断地嘀咕这些股票怎么没有出现像样的反弹,怎么跌个不停。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股票在“5·30”之前涨得没道理,下跌时当然也不需要理由。另外,此类股票是3、4、5月份“散户打败机构”时的主要品种,集中了太多太多的新老散户,大盘形势一变,犹如打开羊圈的大门,自然会引发中小散户四处奔逃,形成连续的多杀多效应。

  现在,绝大多数投资者基本上已经认识并认同大盘进入阶段性的中级调整,目前调整进入到哪一阶段?可参照调整行情“三部曲”的惯例———上升势头结束转入调整后,首先是投机性绩差股的“雪崩”;经过反弹后再下跌的则是恐慌效应引发的价高优质股补跌;最后阶段将是“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权重指标股的打压。应该说,目前高价优质股的普遍性补跌和权重股的刻意打压还没看到,所以,距调整整体结束还有时日。

  从主观意愿上来说,股市中人都希望大盘早日结束调整,再度踏上上涨牛途。但从理智上来说,对2年多上涨行情的调整不能苛求1、2个月就能结束。况且,由于市场能给予和能承受的调整空间并不大,这就更需要行情以时间来换取调整的空间。因此,在大的构架上行情依然是区域性震荡,3563点二度探底的反弹依然处于这个框架区域之内,其中的可操作性机会集中于超跌反弹股和错杀股归位的局部性行情。

  (本文作者为证券通专业资讯网首席分析师)

  煎焦的冻鱼与股市

  文兴

  曾经有过一个比喻是用来形容中国经济的,怎么说呢?一面是过热的投资,一面是冰冻的消费,中国经济的这种景象被人形容为“煎焦的冻鱼”,而眼前的沪深股市也完全可借用这个比喻。

  “煎焦的冻鱼”与目前的股市是怎样的关系呢?股民们的耳边似乎还回响着《死了都不卖》的高亢歌声,

人民币升值、流动性泛滥等十年牛市的分析还不时在分析文章中出现,但怎么大盘依然跌跌不休呢?与“煎焦的冻鱼”是否很相似呢?

  应该说近期基本面是出现了一些变化,但这些变化能导致熊市吗?显然不会。牛市的基础已经不存在了吗?答案也不是。基本面向好的结论仍然成立,投资者仍然是做多的心理,只不过由于大盘不断地上涨,我们对回调已不适应了,对缩量也不习惯了,曾几何时,日均开户人数达到几十万,怎么就一下子不见了开户的长龙?

  “煎焦的冻鱼”指的是投资和消费,在股市中反映的是做多与下跌的关系,无论怎样看多做多,股市就是不断地下跌,且并不理会曾经的牛劲。

  在一次朋友聚会中,笔者一位朋友面对众多可买的股票深有感慨地叹息钱不够、钱不够……做多的愿望十分迫切,但回头看看股市,这种反差是十分强烈的。

  煎冻鱼不能用急火猛煎,用文火慢慢煲,情况就会大不一样,煎焦的冻鱼是现状和事实,但是我们不会丢弃冻鱼,虽然看上去表皮有点焦,但只要改变烹饪的方法,或许看似焦黄的外表下的内容更有味道,成为香烤嫩鱼。从煎焦的冻鱼到香烤嫩鱼,所需要的只是时间,由此思考股市的现状,是否有相通的道理呢?

  (本文作者为杰兴投资总经理)

  在缩量再缩量的背后

  王利敏

  “5·30”暴跌,沪市在大跌近千点后,虽然出现过一轮强劲的反弹,但随着利空消息的影响,大盘再度回落。本周五在成交量萎缩后再度放大的情况下大盘强劲地反弹,但沪市日成交量仍然在1000亿元以下,后市能否持续放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随着大盘的不断走高,沪市自今年1月起开始出现1000亿元以上的日成交量,1月22日、23日的1048亿元、1106亿元的日成交量曾被人们称为天量。“2·27”大暴跌那天成交了1315亿元,被称为新天量。但从3月起,日交易千亿元已成家常便饭。自4月开始,除了第一个交易日低于千亿元之外,日成交量天天在千亿元以上,“5·30”暴跌更是创下了本轮行情2755亿元的新天量。然而,本周5个交易日日成交皆在千亿元以下,其中原委值得探究。

  首先,资金面的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推动行情的“体能”。据测算,按照目前0.3%的印花税率,沪深两市如果每天成交2000亿元,一天的交易费(佣金按0.2%)将达到20亿元,全年需要5000亿元。然而去年一年1400多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仅仅只有3700亿元,现金分红更是只有1160多亿元。这等于说,所有打工仔一年创造的利润和领取的工资远远不够每天的交通费,于是打工仔要么尽量住在工厂附近,少乘车;要么每天继续乘车,但吃饭只能自己掏钱。

  其次,对于各路庄家而言,交易费用大增使他们的炒作面临困境。内行人都知道,股价打上去要对倒,股价打下来要对倒,炒作的股票要吸引人更要对倒放量。如今交易费用大增,只有将股价大幅推升并吸引买盘跟风,才能转移炒作的成本。但近来市场过于低迷,将股价拉上去难上加难,于是众多庄家只能坐等炒作的时机。

  再次,对于众多短线客而言,新环境让他们难以“长袖善舞”。他们中的多数人本来就是寻求在每个来回中赚个几角甚至几分钱的,如今交易费用大幅提高,使操作的成功率大打折扣。而个股行情的不活跃也使他们退出股票炒作,转而投入权证或

封闭式基金的炒作。据了解,6月26日权证交易了1372亿元,而当日的沪市成交量只有1266亿元,说明不少短线客已经“弃股从权”。

  本周沪市的日成交量分别为912亿元、874亿元、737亿元、756亿元和942亿元。当周一、周二成交量刚缩至千亿下方时,大盘还分别上涨了15点和63点。但随着周三中石化和银行股板块出现补跌性抛盘时,软弱的承接盘只能节节败退,以至于当天拉出83点阴线,周四大盘大跌200点,但成交量却由上一天的737亿元放大至756亿元,周五成交量再度放大至942亿元后,大盘终于大幅反弹。由此可见,成交量是股市赖以生存的“粮草”。为了减少“交通费”,市场大搞“节能”也许是无奈的选择。

  周五的股市在成交量放大的情况下出现了强劲反弹,而大盘要持续上涨又需要不断放大的成交量,从短期看,大盘重新放量也许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联想到股市“交通费”是如此的昂贵,长此以往,沪深股市到底能扛多久则令人担忧。

  (本文作者为知名分析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