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私募基金从公募打劫人才 挖角并不解决所有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4日 03:02 第一财经日报
匡志勇 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正在一波波义无反顾地投身私募基金,伴随他们的还有券商研究员。 越来越多的公募基金经理开始投身私募机构,一些名头响亮的明星基金经理改投私募经理,似乎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趋势。 今年年初,博时基金管理公司明星基金经理肖华下海组建私募基金。4、5月份,基金经理下海潮愈演愈烈,易方达平稳增长基金经理梁文涛投身私募,建信基金公司研究总监蒋彤、长盛基金的基金经理闵昱更是与原中金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李刚集体加入一新投资公司…… 除了公募机构外,来自券商和其他机构的团队也正在大量涌入私募群体。今年以来,就有两家分别来自原大鹏证券和巨田证券投研人员组成的私募机构成功发行了信托私募产品,变身为“阳光私募”。 业界甚至流传一种说法:投资人才理想的成长途径是,先由公募成名,再到私募谋利。在某些程度上,私募基金已经被券商和公募基金看成为“人才打劫”者。 然而,“高价挖人”热闹还没消散,私募机构已经发现“打劫”挖来的“牛人”常惹来自身消化不良,引发私募机构投资策略剧烈碰撞和动荡不安。 深圳一家信托私募产品的私募基金老总对《第一财经日报》说:“我们从券商和一些其他机构招来一些成熟人员后,发现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多年来形成的投资理念和投资习性已经深入骨髓、根深蒂固,很难通过环境影响、团队讨论去改变。” “消化不良”的后果是,首先这些人员在私募机构很难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色,感觉憋屈。而对于私募机构而言,觉得这些人员“顽性难改”,不能在公司既定的投资理念下发挥作用,甚至可能会引发反作用。 对此,部分私募机构负责人越来越寻求“打劫”之外的第二条道路。一位私募基金经理透露,目前公司已经在考虑重点招聘从业经验比较短的人员,比较容易形成人才的团队合力。但是也有多家私募机构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至少两三年内不会考虑招聘高校毕业生培养再作为人员组建的主渠道。 反对者的意见主要在于:私募基金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人员团队要求精干。通常情况下,将大学毕业生培养锻造成一个成熟的投研人员需要2~5年时间,在这些时间内都是产出比较低的时期不能满足私募基金需要;同样等到他被培养成熟后,又容易跳槽离开。 资深投资者任维杰说:“在这个讲究赚快钱的时期,对于许多追求眼前利益的私募基金,考虑长久的人才团队培养就只是不切实际的梦想。当然这些现状都在悄然改变,包括上海景林投资、深圳晓杨投资、赤子之心、天马投资等知名私募机构已经有着稳定团队,也在考虑较长期的人才计划。”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