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不少地产商最近对此也应深有体会。
当然,这里是指那些从黄金时期走过来的资深地产商。且不提当年房子还在图纸上就被一抢而光,单是连夜排队只为能拿到一个号的情景就让人傲娇的不行。新推房源即使不是日光,至少也是周光。老板只是想怎么能卖得慢一点,涨得快一点。
倒也不是说,现在就完全见不到一套房源300个购房者争抢的场景,而只是说,普遍地,去化周期再也不能以日和周为标准了。哪怕是以月为标准的,想必也是2014年以前的做法。某著名房企曾经规定,一个月去化率不足60%的,就要扣发项目部的奖金。如今,这规定得修改吧,否则没人能干得了。
有人说,爱回忆的,说明自己已经老了。可不是么,所以得是资深地产商,否则对过往时光火热的记忆就不够深刻。而但凡做过地产商的,再去从事其他行业,就会打不起精神来,已经移民的除外。地产这舞台,导演都是大手笔,演员都不是白丁,故事够刺激,无论是个体的人生悲欢喜泣,还是作为背景的恢宏辽阔,到哪里演出都不逊色。
虽说我们在电影里都看到过,有些主角也曾有过豪阔的人生,瞬间跌落也能隐忍生活,但你要是让地产商从此就适应平淡的日子,还是颇有些难为他们。毕竟,现在也只是翻过高山大海之后的平台,远远算不得是跌落。没有了夜夜笙歌,未必就一定沦为街头卖唱。但行业、市场与人生一样,也有它的起承转合。
去年9·30之后,主要城市成交有所好转;今年3·30之后,市场再次从一季度的低迷中逐步回暖。你瞧,这三个季度的运行曲线就不是一往无前,而是有起伏有拐弯。虽然人们的共识是今年情况会好于去年,但谁也不敢拍着胸脯说确能回到2013年。
2014年每每说到回暖,就举一线城市的例子。因为它们的表现最好。事实上,城市之间楼市景况的分化,从来没有今天这么明显。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迥乎不同。就好像刚性需求与改善性需求对产品的区分,越来越清晰。
常常听到有些地产商说,要回归一二线城市。好像这些城市有现成的金黄的麦子,就等着他们去收割一样。表面看,一线城市只是去化慢一点,不像有些城市怎么做营销动作,都无济于事。但如你所知,北京等城市的地价高企,已将商品住宅普遍推向豪宅化,但不少企业基本没做过豪宅,或者最多只在三四线城市做过,而一线城市的豪宅产品及其客群,与其截然迥异。这些企业能否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豪宅产品来,我个人深表疑虑。
一线城市一幅地块很贵,动辄几十亿。地是抢到手了,但做不下去,砸手里,就是一颗地雷。别看有些企业销售额数百亿,但真正的利润,却只有几十亿。假如手里有两幅这样的地块在手里握上一年不知所措,当年的财报就会非常非常难看。
所以,龙湖地产董事长吴亚军说,这个时候不能犯大的错误。而拿错了土地,就是比较大的错误。不太远的例子,绿城2009年缓过来之后在长三角连拿几个地王,就是巨大的错误,原大股东被迫转让股份则是在为这些错误买单。
根据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的研究,最近几年,上市房企的利润率差不多以每年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其实也正常。房企规模越来越大,房价涨幅放缓,地价却丝毫不肯让步,减税也基本没有房企的份,就很难继续保持原有的利润率增幅。
别忘了还有我们面临的宏观背景。说了很多年的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因为原来的模式难以为继,增长乏力,除了少数的互联网企业,多数传统行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增幅,都随着这一轮经济的下行曲线而放缓或下滑。房地产企业没有理由能单独跳出经济周期,哪怕是10%、11%的利润率,日子也还是不错啊。
房企追求创新,没有错。但我个人理解的房地产创新,主要有两种,一是金融模式的创新,目标是融资的多元化和低成本。二是产业链的再造,这个内涵很丰富,可以是产品的产业化制造,商用物业、旅游地产的系列延伸,也可以是社区O2O的布局。
但一批房企,根本没有想明白自己究竟要什么,听说互联网+来了,就猛地走向前去拥抱,大谈什么合作创新。我们记者称之为集体的焦虑。热闹过后,除了股价跳了两下,还是归于平静。属于你的,别人抢不走;装饰性的墙纸,还是不要罢。
(原标题为:想象的空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