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一周半,拨开缭绕的传言迷雾,光大证券乌龙交易的起源终究还是指向了系统。证监会发言人近日表示,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证券自营业务的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信息系统管理问题较多。
除了光大证券风控不到位,作为订单执行系统的供应商,铭创软件也备受质疑。在问责尚未明晰的时候,双方原本紧密的合作关系面临考验。
腾讯财经调查发现,券商行业IT投入不断下滑,与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着矛盾。业务创新推动着证券公司IT需求不断增长,但成本控制、时间压力对供应商的挑战巨大。
光大事件同时揭示出国内金融IT企业的技术和服务经验不足。在创新之路上,国内证券公司和金融IT企业都步履蹒跚。
证券业IT投入连年下降
光大系统出错造成的的乌龙交易似乎事出偶然,但多位金融IT圈人士称,券商在系统、软件方面投入与需求不成正比,发生事故有一定必然性。
“跟银行、保险对照一下,就知道券商IT投入不足是常态,”某全球性IT咨询公司人士感叹,“中国证券行业在人才和软硬件方面的投入欠债太多、太久了。”
据信息产业研究机构IDC(国际数据公司)研究数据,2011年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就已经突破了百亿大关,为100.84亿元,年增速持稳在20%附近;2012年中国保险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68.28亿元,预测未来五年年均增速超过25%。
而证券公司则不然,IT投入规模近年连续缩减。据计世资讯统计,2010年、2011年、2012年证券行业的IT投入分别为64.7亿元、63.5亿元、56亿元。
究其原因,或可归结为唇亡齿寒。行业人士分析,一方面证券公司资金实力相对其他金融机构本来就偏低,在IT投入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自主研发较少、依赖外购较多;另一方面,近年传统业务不景气,部分券商还遭遇亏损,成本控制力度加强。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证券行业总收入和净利润同比下降4.77%、16.37%,114家证券公司中有15家出现亏损。
不过在监管层催化下,2012年政策利好频出,创新业务成了券商自救的稻草。证券公司确定了债券、新三板为代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等诸多创新业务方向,对于金融IT服务商而言,对应着转融通交易系统、量化投资系统、交易所债券系统、香港恒指ETF跨境交易系统、场外交易系统等诸多市场机会。
兴业证券专题研报称,金融创新将重塑券商IT投资结构;预测本土券商IT行业潜在空间160-193亿人民币,其中软件占比将上升到40%-50%的合理水平,总体应用软件规模80亿-120亿人民币。软件占比持续将逐年提升,尤其是业务类核心交易相关的应用开发和维护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
采购生态:买方强势
券商近年业务突破的心切程度,供应商也感受深刻。“肖钢上台之后,上项目都很着急,”一家大型金融IT供应商的销售人员半开玩笑地说。
他透露,近年券商发标招标的周期明显缩短,节奏快了许多,“以往的几个月做一单,现在都在一个月内完成”。
腾讯财经了解到,券商IT采购金额在20万元以上的,通常采取招标形式。业务部门先评估算法、需求,知会IT部门,由业务部门或者IT部门主导,约一些供应商进场谈判,然后发标、竞标,最终确定供应商。
买方按照经验选择供应商参与竞标,数量不会太多,因此招标通常不公开进行。“其实所谓招标,就是把金证、恒生的方案拿来,比一比价格、产品,如果不行我们就自己开发。”一位基金公司人士称。
由于竞争激烈,机构进行议价时有较大的话语权。上述销售人员称,经过协商,最终确定的价格通常与初步上报的市场价总有15%到30%的浮动空间。
供应商让步的另一大现实原因是,金融IT系统、软件的买卖从来都不只限于一锤子生意。个性化的模块设计、添加,后续服务都意味着额外的收入来源。
创新业务更是金融IT服务的兵家必争之地。“证券公司相对重视、舍得投入,”一家金融IT供应商销售分公司经理表示,“如果创新领域的项目拿下来做好了,受到行业的认可程度也比较高。”
媒体报道指出,光大证券底层程序(主要指专门做策略运作的基础平台,铭创软件仅供应订单执行系统)投入达到1500万元,每年的维护升级费用也达到一两千万。不过订单执行系统的价格尚未可知。
铭创突围马太效应
铭创软件相关人士近日对外详述了与光大证券合作的细节。光大2012年下半年开始对业内厂商进行筛选,双方组建团队大概磨合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于2013年2月1日正式签订合同,系统就投入了使用。
如果不出意外,这宗合作本是两厢情愿的好生意。策略投资业务出色的光大证券可以为铭创打出知名度,在量化投资领域换得一块敲门砖。
对于光大而言,小公司的定制服务灵活、私密性强于大公司或许是铭创的优势。双方约定,自合同签约日起,该系统1年内不向除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以外的第三方销售,这为了保障光大证券相关业务的领先优势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差。而大型IT公司研发成本更高,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腾讯财经了解到,铭创软件创始团队主要为系统工程师,从金证股份辞职后2000年左右创业。凭借第一代资产管理软件,铭创首先突破了国信、中信、广发证券等知名客户,2008年前后凭借资产管理业务声名鹊起,虽然规模不大,也有一定的知名度。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这家公司近年的业务状况已今时不如往昔,基础产品近年市场份额明显衰减。一家金融IT系统销售公司总经理的形容是“有点在夹缝中生存的意味”。
铭创公司官网上列出140多家机构客户名录,其中有80多家知名券商,记录的是已经过去的繁荣。证监会近日公告披露,目前只有17家证券公司及4家期货公司还在使用铭创公司开发的“铭创企业证券投资及资产管理软件”。
集中度高、马太效应显着是证券公司IT服务市场的一大特点。计世资讯报告称,主要的十多个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其开发、集成能力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向用户提供全面、完善的解决方案。
若以注册资本来考量,恒生电子、大智慧均为A股上市公司,注册资本分别为6.17亿元、18亿元;金仕达中国的母公司SunGard是全球最大的私有软件和服务企业,年收入45亿美元。而铭创软件的注册资本为2400万元。
在行业变局中,铭创选择剑走偏锋,着力投入量化投资这一证券行业中的高端业务,似乎也不是出乎意料的战略选择。知情人士透露,铭创的这套系统虽然是国内开发,但其内核是源于海外,确属先进。
“铭创业务能力不好评价,总的来说是一家第二梯队的公司。”一位量化投资圈资深人士称,“在量化IT这块国内主要是恒生,金仕达,大智慧等。但是顶尖的系统一定是引自海外,比如美国Progress软件公司的APAMA系统。”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中层对腾讯财经表示,一般大型系统会进行招标,比如交易系统。而非核心的系统的选用环节会简化一些。该公司选用的是恒生电子的系统,基础价格为50万元,每增加一个模块增加10万元的费用。铭创的报价相对便宜,远低于50万元,但也不像市场所传仅10万元。但为了交易安全,最终公司选择了恒生电子的交易系统。除此之外的一些非核心的办公系统,选择了价格相对较低的铭创。
创新考验国内IT服务水平
事发之后,铭创与光大的合作关系正经受着考验。
“调查、责任追究还没有定论,部门里的人还是会觉得冤枉。出错是系统的问题,不是人为的,公司风控也许不到位,但软件也不能说没缺陷。”接近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的人士称。
而铭创公司对光大事件则提供了一个信心满满的解读。铭创称,“816行情”从实战层面充分验证了公司系统的独步江湖的卓越性能和稳定性——在面临订单生成系统极端异常,2秒钟内受理26000多笔巨量订单这个百年不遇的极端情况下依然稳定运行,为光大证券的后续平稳处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尽量将损失和影响降到了最低。
双方都对系统中资金校验模块、内嵌风控缺失的责任避而不谈。到底是买方光大证券的风控疏漏,还是卖方铭创软件服务不到位,最终的责任界定还是未知数。
“从管理人员到业务人员再到技术人员对高收益高风险业务认知不足,了解不透,缺乏一颗敬畏的心。”某IT服务咨询机构人士如此评论双方的表现。
在中国量化投资学会会长丁鹏看来,在量化投资领域,国内的IT服务商与机构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首先是数据不完备,历史数据、高频数据缺失、不准确。其次是交易系统不成熟,主要的IT服务厂商没有开发策略的经验,纯粹的IT工程师对交易的流程不熟,所以开发的IT系统不够稳健。
另一位量化投资圈人士称,海外进行量化投资的机构多为自主研发系统,独立包办IT数据开发和策略模型;而国内券商受制于成本只能依赖外包高频交易系统,难免面临策略的私密性和IT公司水平有限的问题,业务能力也受到很大的制约。
关于软件公司的诸多争议或许可归纳为,在创新频出的市场,软件商还能否以“码农”自居,以对业务需求的不熟悉为由来减少自己的责任?国内IT服务商何时能够赶上海外先进IT服务商的水平,比客户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
对于“小公司”铭创来说,这可能是一个太大的问题。(腾讯财经 吕雯瑾 发自北京)
(编辑:吕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