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大油企垄断着天然气的上下游,将成为此次价格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本报记者 李春莲
自今年年初以来,天然气价格将上涨的声音就不绝于耳。
6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2013年7月10日起,调整非居民用天然气门站价格,居民天然气价格不作调整。
调整后,全国平均门站价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
有分析师认为,由于国内气价和进口气价倒挂,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价格上调后,中石油天然气业务的亏损将会逐步下降。而由于三大油企垄断着的全国95%以上的天然气产量,随着天然气价格不断上涨,三大油企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天然气价格7月上调
发改委通知规定,此次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将天然气分为存量气和增量气。存量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幅度最高不超过0.4元,其中,化肥用气最高不超过0.25元。增量气,门站价格按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气)价格的85%确定。调整后,全国平均门站价格由每立方米1.69元提高到每立方米1.95元。
卓创资讯分析师王晓坤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存量气是指企业2012年用量,在此基础新增的为增量气。存量气价格提高幅度不超过0.4元/立方米(化肥用气不超过0.25元/方)。在气头尿素企业,天然气涨价0.25元/方,预计增加成本25元/吨,对尿素企业来说压力不大,相较使用其他燃料的尿素企业仍具有成本优势。另外,化肥幅度较低,也是国家照顾民生的一种表现。
此外,增量气价格按照可替代能源(燃料油、液化气)价格的85%确定,这是向市场净回值定价法靠拢的一种表现。将天然气价格和替代能源挂钩,增量气的价格将会更加反应市场情况。
通知还指出,我国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市场化取向,建立起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与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逐步理顺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
2011年国家在广东广西开展了天然气价格改革试点,取得了预期效果。通知明确,国家对天然气价格管理由出厂环节调整为门站环节,门站价格实行最高上限价格管理,供需双方可在国家规定的价格范围内协商确定具体价格。
金银岛分析师马季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天然气主要采用成本加成的定价方法,即天然气门站价格=井口价(包括净化费)+管输费,天然气价格处于同类能源中低位,且进口价格高于国内销售价格,气价倒挂,阻碍了天然气的进口。
此外,由于在等热值情况下天然气的价格偏低,相对便宜的价格以及清洁安全的特质使终端市场更愿意使用天然气替代其他能源,从而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扩大,导致我国天然气供应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也是天然气价格要上调的原因。
三大油企成最大受益者
据了解,国内天然气销售长期以来都采取价格管制的方式,上游供气企业近年来一直“哭诉”气价倒挂给自身带来的巨大亏损,并以此为依据,不断对气价改革发声,希望将成本传导至下游,减轻自身的亏损压力。
前不久,中石油还为了减少天然气亏损而采取了限气的措施。
从2009年开始,中石油从中亚进口管道天然气,而管道进口气却按照国产气价格销售,进口气价格与参照国产气价格倒挂。
金银岛分析师马季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产天然气和进口天然气是两种供应国内的气源,而由于国家定价的原因,国产气价格较低,而进口气的成本却高于国产气,国内气价长期处于低位,使得中石油、中海油等进口企业不得不面临每年数百亿元的气价倒挂亏损。”
数据显示,从中亚进口天然气到达国内霍尔果斯口岸的完税价格是2.02元/立方米,西气东输二线平均输配费用是1.1元/立方米,到达各个城市接气站的价格应为3.12元/立方米。
而以目前广东门站价格2.74元/立方米为例,中石油进口天然气亏损在0.38元/立方米。北京公司采购上游石化企业气源结算价格为1.6元/立方米-1.7元/立方米,而北京市居民气价为2.28元/立方米,其中的差价不能抵消运营成本。
中石油一季报称,天然气业务继续拖累中石油业绩。受进口天然气数量增加及进销价格倒挂影响,公司一季度天然气与管道板块经营利润为11亿元,同比降低45%。其中,销售进口天然气及液化天然气亏损144.5亿元。
马季表示,随着天然气价格改革的逐步推进,中石油天然气业务的亏损额度将会逐步下降,这有利于减轻中石油在天然气业务上的压力,并提高中石油进口天然气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勘探和生产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开展,三大油企的天然气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5%以上。特别是中石油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中石油是国内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
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曾表示,天然气价格改革对中石油来说是一个利好。价格机制调整显然利于天然气业务的发展,但考虑到生产者、消费者和各方面的承受能力,价格改革机制实施会有一个过程。
多位业内人士都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由于三大油企垄断着天然气的上下游,将成为此次价格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