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行业研究 > 正文
 

有色金属供给紧张缓解 价格小幅回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5日 05:3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一、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概况

  我国是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大国,铜、铝、铅、锌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自2002年超过美国后,连续3年总产量稳居世界第一。2004年有色金属总产量达到1430万吨,同比增长16.4%;2005年1-7月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总产量达到900.99 万吨,同比增长16.3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家电、房地产、电力等有色金属消耗大户,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使得对有色金属行业的需求持续旺盛。同时产能增加缓慢,导致国内库存减少,造成了供需缺口的拉大,推动了有色金属价格的普遍上涨。在经历2004年的快速增长后,在产量普遍高速增长的同时,2005年上半年,有色金属产品的价格有涨有跌,出现分化走势。

  预计随着第三季度有色金属消费淡季的到来,有色金属价格将会继续有所回落。2005年全球有色金属中,除锌、铝之外的大多数有色金属供求缺口将大幅缩小,部分品种甚至转为少量过剩,供求关系的变化直接导致相关有色金属价格见顶回落。中长期看,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保等成本的增加,有色金属矿产品产量增长的持续性仍有待观察,因此目前还看不到全球有色金属整体严重供于过求的可能性,加上美元贬值以及老矿山成本相对较高的因素,有色金属的价格很难大幅回落。

  二、铜:短缺将趋于减小,价格仍有小幅上扬

  从全球铜的供求状况来看,2003年铜的供求关系由过剩转为短缺。由于精练铜产量增长速度不及需求增长速度,2004年全球铜的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全年缺口在79万吨左右。随着全球铜产量的提高,预计2005年全球精铜供求紧张的局面将出现一定程度的缓和,ICSG公布最新的数据也显示,上半年全球铜供给短缺21.9万吨。

  我国铜主要分布在江西、云南等省区,储量达7300多万吨,居智利、美国和赞比亚之后,位列世界第4位。1990年以来,我国铜消费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3年,我国铜消费量达到30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消费国。由于我国铜产能有限,如此快速的需求增长导致铜的供给缺口迅速拉大,使得我国不得不大量增加进口。2004年,我国铜的年产量为198万吨,消费量为330万吨,有142万吨需要进口。

  今年9--10月份是国内铜消费的传统旺季,8月初的时候,铜现货价格仅为每吨34000元左右,而且市场低迷,国内大的冶炼企业选择将铜交到上海交易所仓库,也反映出现货市场疲软。但是9月份以来,长江有色金属现货市场价格已经上涨到每吨36000元水平,并在此位置展开整固震荡。也就是说近一个月以来,随着消费旺季到来,现货价格已经出现了1500--2000元/吨涨幅。这反映出国内铜消费市场回暖和旺季的到来。而中国消费市场转旺,也是后期LME、COMEX市场价格走强最大的预期和支撑因素。

  三、铝:大落后大起尚待时日

  我国铝土矿保有储量22.7亿吨,可采储量5.49亿吨,居世界第4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电解铝行业进入了高速扩张期,出现了投资过热的局面。2001年我国电解铝产量为400万吨;2004年,电解铝产量达到667万吨,每年增幅达20%。2003年开始,国家加大了对电解铝行业的调控力度,采取降低

出口退税、提高电价、抬高进入门槛、取消在建和拟建项目、限制贷款等措施,使电解铝产业开始逐渐降温。2004年,产量和消费增幅均下降5%左右。2005年上半年,约60%铝厂经营出现亏损。9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铝工业发展专项规划》、《铝工业产业发展政策》。目前影响行业的主要因素是产能过剩。新政的实施限制小铝厂的发展,对大公司相当有利。通过兼并、收购,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提高竞争力,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尽快走出低谷。

  去年我国自产氧化铝640余万吨,进口587万吨,进口了近一半。中铝公司提供的氧化铝难以满足国内全部电解铝企业的需求,许多厂家只能在国际市场上买高价氧化铝,而即使是中铝的报价,也比以前上涨了很多。预计到2006年,中铝氧化铝扩建能力就将发挥作用,其他几个氧化铝厂也很有可能投产,氧化铝价格有望回落。到2008年,随着国内氧化铝供应的增加,我国电解铝行业将出现根本性的好转。

  从全球铝的供求状况来看,由于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铝生产国,其产量增长的放缓将有助于全球铝供求关系的改善。同时,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氧化铝价格始终居高不下以及世界各地电力短缺的问题也限制了电解铝产量的增长速度,不少公司被迫减产。需求方面,2004年美国经济强势回升,并带动欧洲、日本经济复苏,全球的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而带动对电解铝需求的增加,需求增长速度约为9.6%。预计2005年全球铝消费总量约为3145万吨,增长率为6.17%。据路透金属产量数据库(MPD)预计2005年全球铝产量为3178万吨。这样缺口仍然存在。因此今年下半年国际铝价将随消费增速放缓而回落,但难以大幅回落。

  四、锌:价格补涨 动力强劲

  随着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转暖,全球锌的消费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01年的891.7万吨增长到2004年的1012万吨,预计2005年全球锌消费量将增长2.8%,达到1040万吨。产量方面,受能源紧张、原料成本增加以及加工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西方不少锌冶炼厂有进一步减产或关闭的可能,因此,全球锌产量增长幅度将十分有限。2004年全球锌市场供应短缺10万吨,2005年短缺将增大至23万吨。

  伦敦金属交易所2004年初和年终的锌库存分别为73.98万吨和62.94万吨,下降幅度为15%,是2002年9月以来的最低点。伦敦金属交易所锌现货价格从年初的1015美元/吨上涨到年终的1270美元/吨,期货价格从年初的1028美元/吨上涨到年终的1256美元/吨,上涨幅度为22.18%。由于锌价上涨幅度较小,且2005年供求紧张状况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预计锌价在2005年将有继续上涨的可能,有可能冲至1500美元/吨。

  2005 年全球新增锌冶炼能力约在84万吨,其中多数集中在中国。2005年上半年,我国锌产量同比增长5%,而同期国内镀锌板产量增加了41%,镀锌板消耗占我国锌消费量的约50%。受原燃料和运输紧张的影响,今年锌产量的增长速度将放慢,全年有望达到250万吨左右。由于近两年我国新建了大量的镀锌板生产线替代进口,世界锌消费的中心正在向中国转移,这会导致我国的锌锭库存消耗更快,从而更早出现供应紧张的局面。

  五、铅:未来需求增长迅速,价格难以大跌

  从2001年起,全球精铅需求量逐步增长,自649万吨增加到673万吨,平均增长率达1.8%。2004年,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亚洲精铅消费仍然比较旺盛。美国、日本等西方经济的逐步复苏,使得全球铅需求持续增长,精铅消费量将达到698万吨。而从铅的供给看,全球精铅产量在短时间内难以大幅度提高,这是因为全球铅精矿产量有限,无法满足冶炼能力的要求,而且这种局面近期内难改观。

  由于铅供应的紧张,导致全球库存出现加速下降,伦敦金属交易所2004年初和年终的库存分别为10.89万吨和4.07万吨,下降幅度为63%,一度达到1990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根据ILZSG提供的数据,2005年上半年全球电解锌产量为522 万吨,消费量528.1 万吨,供需缺口6.1 万吨,而2004年上半年供需缺口为20 万吨,2004年全年缺口为30 万吨,这说明从2004 年下半年开始,供需缺口就开始缩小。

  从国内情况来看,我国铅的消费领域主要是蓄电池、玻璃、电缆和制造业,约占国内铅消费总量的85.6%。自2001年以来我国铅消费持续高增长,从2001年的74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11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为22%左右。2004年,我国的精铅消费继续保持旺盛的态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六、锡:价格将维持高位盘整

  锡被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高新材料等领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由于储量有限,锡矿资源一直稀缺,尤其是在过去20年内几乎没有新的锡矿进行开采,使得世界范围内的锡矿短缺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是锡矿资源大国,锡矿基础储量184.3万吨,占世界锡基础储量(770万吨)的24%,居世界首位。但从90年代以来,随着对锡资源开采程度的不断提高,锡保有储量明显减少。如果按照我国目前锡金属的平均年产量为10万吨估算,我国锡资源保障程度少于10年,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已经开始从南美和东南亚进口锡精矿,锡矿资源短缺问题业已凸现。

  进入2003年,在需求的快速拉动下,全球锡市场从2002年的供大于求的局面转变为供不应求的局面,由于锡矿资源短缺,预计在2006年以前精锡的供给不会有较大的增长,年供应量将维持在29至30万吨左右,每年的缺口保持在3万吨左右。

  LME锡库存在2004年屡创新低。受此影响,锡价稳步上涨,2004年锡平均价格为8340.55美元/吨,同比上涨70.12%。随着供应缺口不断加大,国际锡库存也将进一步下降或维持较低水平,从而刺激精锡价格稳步上扬,预计精锡价格在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在高位盘整运行。由于锡矿资源短缺,预计2005年下半年精锡的供给不会有较大的增长,缺口将保持在3万吨左右。由于高镍价刺激全球镍产量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末全球镍供应的短缺将缩小到2.8万吨。

  我们对有色金属行业的投资评级是中性,铜、电解铝、黄金、锌等行业内优势企业以及其它加工成长类企业,如铜都铜业、中色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中金岭南(资讯 行情 论坛)、兰州铝业(资讯 行情 论坛)等重点公司,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

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作者:海际大和证券公司调查研究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