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未来发展与股改和油改博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 11:01 证券时报 | ||||||||||||
中信证券 殷孝东 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使中国现有的定价机制应接不暇,难以缓解炼厂积重难返的生产亏损。而各地市场硝烟弥漫,供需双方搏奕,紧张气氛让人窒息。一方是主营单位配置紧张,停批控销保零,价格不断高挂上推;一方是社会中间商进货困难,风险巨增,面对日新月异的油价和纷扬的调价传闻恐慌不安。今秋的补库行情如此之紧张,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近期成品油市场主要呈“汽紧柴紧”的趋势。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汽柴油批直零销售同价或直零销售价格倒挂,车船批发一价,地方炼厂与主营单位销售价倒挂。 资源紧张的原因 首先,市场方面,本月调价后,炼厂生产仍未消除亏损,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倒挂,这给炼油企业造成了很大压力。市场对调价的预期进一步加重,囤货和惜售现象再次显现。为应对资源短缺,为兑现主供责任,两集团在调减区内公司计划的基础上,均减少了区外公司的配置资源,要求区外公司以保零售为主。在此影响下,各地两集团资源势力一般有差异,供应压力向一方倾斜,更增加了资源紧张的气氛。 其次,2005年中国全年原油产量可达到1.83亿吨,增速为4.1%。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仍需要进口约1.35亿吨原油,2005年进口依存度将超过去年40.5%的水平。2005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量为6342万吨,同比仅增长3.9%。这意味着今年下半年我国原油进口将为7158万吨,较今年上半年增加12.87%。原油与成品油价格继续倒挂,企业缺乏生产积极性,宁愿到国际市场上去销售。 第三,政策方面,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只有通过系统改革才能真正根治。改革方式可能是“适当调整,有紧有松”。理想的石油定价机制应该是:将滞后价格变为适时价格,建立与国际市场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要有利于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性。 后期市场预测 目前看来,国内市场的紧张气氛,一部分来自于对炼厂开工率的信心不足,担心生产企业投放市场的能力;一部分来自于国际油市的影响,特别是对国内调价的把握不定,更带来恐慌不安;一部分来自于经营者为捕获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另外,今年下半年酝酿已久的燃油税有望出台的传闻,也对油价抬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两集团价格高挂,控制销量,既是对高成本的主动应战,又是上级部门的要求,其目的有四:一是保证零售,稳定供应,获得政府和社会好的口碑;二是用高价紧缩了部分需求的提升,有利于节能,有利于平衡供需关系;三是通过零售以及在零售环节的加剂和密度差的灵活处理,有形和无形地提升了销价,保证了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四是导向市场向高油价的方向挺进,为下次发改委价格调整作好必要的铺垫。 8月份将是定价体制改革的一个月,总的趋势是更为开放,与国际步伐更为贴近。8月份也是三季度备油的常规操作时段,在炼厂生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的情况下,资源紧张可能高潮迭起。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大宗石化产品价格在7月份维持缓慢攀升的走势,但上攻的动力并不足,这一点和原油的走势大相径庭。目前石化产品价格高企对下游产业已带来明显的成本压力,而需求也随着经济的暂时回落有所缩减,产品价格走势相对平稳。 股改油改成关键性因素 面对不断高涨的油价,国内成品油供给已经出现紧张的局面。股改、油改和行业的变化情况已经成为决定未来石化股走势的主要因素。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油价的攀升和汇率的变革为行业的运行带来了负面作用,而油价改革有望使行业运行情况得到改善,股改的解决则对当前同处于一个资本市场的石化分公司及子公司带来投资机会。 建议重点关注中国石化,原因如下:中国石化的业务和规模决定了其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受益于国内持续增长的石化产品需求,中国石化业绩将呈现稳定增长的势头;中国目前双寡头垄断的油品销售市场,决定了中国石化将长期受益于国内油品消费的增长;在周期波动中,中国石化体现更好的抗周期风险的特征;股改和油改为公司带来投资机会,油价改革为公司经营带来正面影响。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