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业惊诧VC垄断 不要忘记国内市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13:18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 |||||||||
不管是“倾销”还是“垄断”,外国企业罗织罪名,无非是为了全球25亿美元的市场。但是中国企业忘了足下之宝——中国市场 作者:本刊记者 李中东/文 中国VC生产企业注定要在2005年经历风雨,但显然,这场似乎意料之中的风雨来得仍
“突然被指共谋‘垄断’,我们确实惊讶万分:这个行业什么时候变得有序了?要知道,VC市场从来都处于‘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各自为战状态。”华北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600812)一相关人士对《证券市场周刊》感慨。 与华北制药同城而居的石家庄制药集团最初言辞激烈,但突然选择了沉默,理由如是:“一时的口舌争辩对于可能旷日持久的这场官司并无太多现实意义。” 无论如何,中国VC生产企业正在遭遇中国企业的第一例反垄断诉讼。 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美国反垄断程序非常复杂,可能持续几年才会判决,所以其影响还暂时难以衡量。 垄断冤情 被业内称为“影响极其重大”的,究竟是怎样一起诉讼呢? 华北制药公告显示,公司下属河北维尔康药业有限公司已于6月1日收到了美国纽约东区联邦法院根据《海牙公约》送达的,美国Ranis公司和Animal Science Products Inc 公司发来的传票。此前,这两家公司分别于今年2月7日和2月17日,向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法院提出反垄断投诉,称自2001年12月起中国维尔康药业(华北制药)、维生药业(石家庄制药)、江山制药(华源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东北制药等6家企业联合操控出口到美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维生素C价格与数量,触犯了美国及加利福尼亚州的《反垄断法》,使这些公司蒙受了损失。原告人表示要索取3倍的不明损害赔偿以及其他辅助赔偿。 “中国出口价格怎么可能比美国本地的高?前些年还在说我们价格低是‘倾销’,现在怎么反又成了高价‘垄断’?”最让中国VC企业感到意外的就是“罪名”。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一份名为“西药及医疗器械类商品2004年进出口情况分析及2005年预测”的报告,VC在2004年出口数量为6.71万吨,同比增长25.02%;出口金额为3.11亿美元,却同比下降了4.76%。2004年,VC的出口价格下滑趋势明显。 “2004年我国出口到美国的VC平均离岸价格为4.57美元/千克,比全球平均离岸价格4.63美元/千克还要低,我们VC价格肯定比欧盟企业的低。”石家庄制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表示不解。事实上,此次反垄断诉讼案发生之前,由于中国VC价格低廉,中国企业还多次遭受美国商务部的反倾销警示。 从数据上看,中国企业并不存在高价垄断市场的行为。但美国《反垄断法》并不仅仅是针对价格的诉讼。《反垄断法》的主要内容还包括:禁止限制竞争协议、控制企业的合并或分拆大企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而美国的两家原告企业提出的就是“中国几家主要VC企业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形成‘卡特尔’联盟,限产保价,操纵市场价格”。 理论上讲,只有当某个或少数几个大企业的产量占到全球产量一定份额时,才有控制影响全球价格的能力,但前提是这几个企业要形成价格同盟。目前,中国VC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60%,但问题是中国VC企业真能有这样的联手动作吗? “从2000年至2001年底,国内众多制药企业盲目投资VC产品造成生产能力过剩,VC出口价格由每千克5美元一路狂跌到2.8美元以下,至少给中国企业造成50亿元人民币的损失。2001年底那次行业会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召开的,中国四大VC制造企业并没有因为达成共识而得到所谓的垄断利润。”中国医药保健品商会相关人士回忆。 也有猜测认为,去年下半年中国出口VC价格有少许上涨是这次反垄断诉讼的诱因。但去年无论是原材料、能源还是运输成本都有上涨,企业若不抬价就要亏损。即使抬价以后,中国VC出口价格依然低于平均水平。 一方面,美国企业认为中国企业是在搞价格联盟,进行价格垄断。而另一方面国内VC产能的放大引致市场竞争惨烈,企业饱受价格战煎熬。在这一价格水平下,中国VC生产企业的利润已很微薄。业内用“惨烈”来形容中国企业间的相互厮杀。 价格风云 没有风月,只有风云。就在美国企业试图从市场价格走势中寻找蛛丝马迹想像中国企业间的垄断行为时,业内却仍用“农民经济”来说明整个VC行业的价格震荡。价格高涨——盲目扩产——价格回落——黯然离场——价格高涨,市场不断变化的供需形势导致价格剧烈波动。 2000年全球VC原料的产量为9万吨,2001年猛增到10万吨,而这两年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也就在8.5万吨左右徘徊,突出的供需矛盾是2001年国际VC原料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根本原因,期间VC原料每千克的市场价最低曾降到2.8美元/千克。2002年初,日本武田公司和瑞士罗氏公司先后退出维生素C领域,造成维生素C市场短缺,价格又一路飙升。VC的报价达到13美元/千克。使得许多已经停产的维生素C企业又恢复生产,而已有企业开始扩产,之后价格再次回落。 从每千克2.8美元到十几美元,狂躁的价格,不是吗?但显然,这一切都是市场需求量变化所致,而并非中国企业从中操纵。 为什么国际市场对于中国VC出口价格如此敏感呢? 一方面,由于我国国内消费者不像欧美国家消费者那样每天吃VC制剂,故大部分VC产品只能销往海外市场。在美国和欧洲,供药用的VC仅占VC总消耗量的1%,其中60%~70%用作各种保健食品原料,其余作为饲料添加剂,少量用作化妆品原料和其他用途。国际市场对VC的需求量也始终在不断上升之中。 另一方面,中国VC出口量也在不断增长。有关统计显示,近5年来VC年平均出口增长率为14.37%。美国一直是中国最大的VC出口市场,占我国VC出口量的三成以上。 VC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可以同国外大型制药公司相抗衡的医药产品,与青霉素工业盐被并称为原料药的两大战略品种。 巨头沉浮 “不忘‘罗氏春秋’,中国VC企业才能真正看清自己。”这话不无道理。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VC市场仍是一个由瑞士罗氏公司领导的典型寡头垄断市场。当时国际市场的总容量是5万—6万吨,罗氏公司占据半壁江山,而且一直把持着药品这一VC高端市场。当中国的产量只有2000吨或3000吨时,罗氏并不感到恐惧,但当中国的产能扩张到2万吨,出口量达1万吨时,罗氏再也坐不住了。 1995年10月18日,该算谁的吉日呢?这一天,中国最大的VC生产线在东北制药集团正式投产。同一天,罗氏公司为了保住自己领先的市场份额,凭借其雄厚资本率先挑起价格大战,宣布将VC价格由每千克12美元降低到7美元,随后又宣布每月以10%的幅度连续降价,其价格又降至每千克4.5美元,并连续多年保持此低价位。直到2001年国内厂家把这场无休止的“比亏式”价格战打到2.8美元/千克。 VC卖到每千克2.8美元是坏事,但也是好事。这是业内普遍观点。罗氏砸了自己的脚。 经过六七年的“价格大战”,国际几个主要竞争对手确实元气大伤,不得不重新考虑其在VC市场的“动作”。巴斯夫关闭其在武田的生产线;罗氏削减一半产量,其后又把属下的维生素业务和精细化工部整体出售给荷兰帝斯曼集团;默克停产6000吨。 在战火中,中国的小舢板正在长成巡洋舰。但现实的问题是,大不等于强。中国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巴斯夫”、罗氏制药。“巴斯夫”和罗氏制药已占据VC的高端市场——医药领域,而中国产VC大部分是作为原料供应国际市场的。所以这些年来,中国VC企业的实际利润空间并不大。 成为中国VC生产企业前车之鉴的还有罗氏的那场官司。为保住VC市场霸主地位,罗氏费尽了心机,与世界大的生产商勾结在一起,订立价格联盟。然而,1999年5月,美国司法部指责以罗氏为首的世界顶级维生素厂商违规进行价格操纵,开出8.99亿美元的创纪录罚单。2001年11月,欧盟经过两年半立案调查后,对瑞士、比利时、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8家维生素制造商提出了高达8.55亿欧元的罚款。罗氏预备支付在美国和欧洲的罚款就达7.6亿瑞郎。2001年罗氏公司纯利仅36.97亿瑞郎,比2000年大幅下降57%,这笔支出是导致罗氏纯利下降的一大祸首。 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中国VC企业胜诉的把握很大,但经验仍然值得汲取。“中国VC企业好大喜功,有些时候会夸大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这显然对自己不利。”有观点分析。 谁是驭者 事实上,无论诉讼以什么名义出现,都难以避免——我国是VC第一大生产国,而美国是VC第一大消费国,摩擦必然。 “其实,这场官司开打无非是出于对全球25亿美元VC市场的垂涎。”尽管对于提起反垄断诉讼那两家美国小公司背后是否存在更为强大的力量,还不得而知,但中国VC生产企业认可信其有——谁心甘情愿放弃这个市场呢? 国际巨头当然不可能让中国VC独步国际市场。日本武田的生产线随时有可能开工;跨国公司罗氏虽然退出了VC原料药的生产,但收购罗氏的世界原料药大鳄帝斯曼集团只会比罗氏更强悍;德国的巴斯夫也在时刻准备多分一杯羹。 在国内VC原料药生产企业竞相挤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国际巨头已经挟利器悄然登陆中国市场。帝斯曼与华北制药的合作并非传闻,它已明确表示希望于年内与华北制药共同设立合资公司,主营VC。 中国是VC生产的主人,却不是市场的主人。目前的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和中间商的炒作有关。由于供需双方不直接接触,VC生产企业往往得不到第一手信息,这使得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时,企业无法快速做出反应和调整。如果能建立自己的营销网络,完全用现代物流的方式去管理,企业就可以比较从容地应对各种事件。 不过,就国内企业目前的实力而言,摆脱中间商,似乎远没有说起来那么容易。华药集团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国外中间商已经建立了从仓储、营销到最后回款的一整套完善的体系,中国的生产商要另起炉灶,恐怕很难打开局面。况且在国外建立一个分销机构,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员投入,更多企业还没有这样的实力。 技术革新也正成为中国VC生产企业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企业自主研制开发的“二步发酵法”,曾在中国VC企业征战中功不可没,但现在国外企业已在研制用于VC生产的最新的“一步发酵法”,一旦成功,将是VC产业一次彻底的革命。 此外,要远攻也要近守。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VC的生产与消费严重失衡。中国大部分维生素C依赖出口,而国内消费严重不足,每年的用量仅为5000吨左右,人均年用量不足4克,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均年用量60—90克。 对于这一点,国内VC生产厂家都面露难色:受国人消费习惯等因素限制,国内市场的开拓显然不是一两家企业努力就行的。但罗氏却在这个被认为“没人穿鞋”的中国市场上赚得满脸阳光:罗氏VC泡腾片“力度伸”,在中国的年销售额已近1亿元,占了VC制剂市场过半的份额。 足下之宝就在足下,不是吗?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