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5日19:13 新浪财经

  由新浪财经联合8大券商主办、香港交易所赞助的“新浪港股通模拟交易大赛”即日起开赛!报名即可抽取MacBook Pro、iPhone 7等大奖,比赛还有50万奖金等着你!戳此链接报名!

  文 / 梁海明

  万众期待的深港通,终于宣布开通了。笔者相信,深港通的使命不是通而是融,让两地金融市场真正融合。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则是新。

  自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适时启深港通试点之后,各界对这一机制的关注迅速升温,与推出后反应平淡、火花不多的沪港通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两地证券市场而言,沪港通的任务是通,而深港通的最高使命是融,让两地金融市场真正融合起来。再进一步的要求则是它还要新,应当考虑在深港通基础上,创新推出粤港通,以及创建全新的深港交易平台。

  深港通的使命是融

  深港通的回响比沪港通大,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与上海香港相隔较远不同,深港两地人员来往频繁,而且两地拥有实体经济合作的深厚基础,两地投资者对彼此市场的认识都比较深,不少投资者都有两地投资的经验,深港通可望吸引更多投资者,尤其是更为成熟的投资者参与,并通过股市上的融通,带动两地企业在资金、业务上的合作。

  二是,经历沪港通之后,两地投资者可更快掌握深港通的规则和操作,让新机制运作得更有效率。深港通拥有巨大的后发优势,参与其中的各方并不需要如沪港通一般经歷一段时间的摸索,两个市场上的投资者也已经在过往沪港通两年来的操作中积累了不少投资经验。

  第三、深圳股市以中小盘股和成长股為主,预计会吸引更多高风险偏好和喜欢发掘潜力股的投资者。虽然上海交易所规模较大,深圳交易所规模稍小,但深市民营企业与中小企业较多,例如有不少创新、科技、酒类、消费与医疗保健类企业,有活力的企业比上海更多。如果投资人想找中、小型或是成长的大型股,深圳有更多机遇,从深圳股市挖到宝,会比在上海股市有更好的回报。甚至可认為,要寻找中国的下一个投资亮点的话,非深圳莫属。

  虽然不少人对深港通期待很高,但笔者却是审慎乐观,准确的说应该是短期审慎,长期乐观。

  之所以短期审慎,是由于沪港通开通早期,外界同样怀有很大憧憬,各大媒体长篇大论纷纷唱好,但自开通以来,在市场气氛、宏观经济数据及各种技术限制因素影响下,境内境外许多主要机构投资者仍静而观之,市场反应并此前设想的那样热烈。如果深港通初期的市况、宏观经济不配合,投资气氛稍逊,这一机制在初期很有可能重现上述局面。

  不过长期的乐观则在于,在沪港通基础上,深港通若能在制度设计思路上更加开放,尤其是在融、新两个字上下工夫,即使初期遇冷,但长期仍然看好。

  深港市场之间,不能跟沪港一样局限于通,通是沪港通已经达成的任务。融才是深港通的真正使命。

  首先,深港通未来应当考虑降低或取消投资者资产门槛。目前沪港通与深港通仍然有50万元人民币的资产门槛,显然限制了互联互通机制的活跃性。未来深港通如果能降低门槛,例如降到20万元或以下,甚至是取消,将令两地投资者互相融合、不分彼此,大大增加它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投资者参与其中。

  其次,深港通的可投资范围应当进一步扩大,放松投资限制。沪港通机制下,沪港两地标的股共有500多只,基本为蓝筹股或行业领头企业。深港通则引入了市值筛选,按照6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深证成分指数和中小创新指数成分股加上A+H中深圳上市A股的标准,将有超过400只中小板和超过200只创业板股票被纳入投资范围,总市值占到深圳A股总市值70%以上,在香港方面可投资的股票涵盖面则更大,标的股的范围已经接近港交所上市股票总市值的90%。

  换言之,从投资范围来说,深、港市场事实上已经相当接近彻底的互联互通,未来如果机制运作正常,可以考虑让深港两市的蓝筹股、中小盘股和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全面联通,不但有助於吸引更多投资者,也有望促使深港两市市值上涨,更可壮大两市主板,提振深市中小企业板以及两市的创业板。

  深港通创新动作

  此外,深港两市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敢闯的新动作。一方面,广东自贸区已经挂牌成立,深港两地可利用这一政策,考虑在深港通发展成熟的基础上,创新推出粤港通。

  作为直辖市,上海无论是经济实力、获得的资源支持均比深圳乃至广东要多和早。深圳要取得突破,可以研究在广东自贸区背景下,通过先行先试的深圳前海片区与广州南沙片区、珠海横琴片区,在金融领域整合分工,联合广东省会广州、经济特区珠海,在深港通的基础上探索打造粤港通。

  目前粤港两地服务贸易自由化基本实现,但市场互联互通仍局限在股市。粤港通可考虑进一步在债市、期货甚至银行间市场等更多金融领域復制互联互通。此举可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强深穗珠乃至广东全省与香港的金融融合,对珠海、香港及广东全省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尤其是关系密切的深港之间,也应考虑合作创立多种类的深港交易平台。港交所近期公布计划要在2017年内,在前海地区復制一个LME(伦敦金属交易所),而港交所和深圳市政府正在考虑该平台的股权合作,这当然可以看做是深港交易平台的一个起步。尽管一开始这个平台仅有基本的金属交易,随后再扩展到有色金属交易,而且暂时不允许海外投资者交易,但这一平台的发展目标则是最终与境外市场联结,将股市上的互联互通完整復制到期货市场。

  目前全球科技创业成风,但无论是内地还是香港的股市,受限於制度、技术等因素,只能眼睁睁看著眾多中国内地企业前往美国、新加坡上市,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 同时,日本、新加坡和台湾的交易所,也正在计划启动类似沪港通、深港通的互联互通机制,致力横跨东亚、东盟国家及大中华市场,以抗衡中国沪深港三市联合带来的冲击,以此争夺更多市场份额。

  创新互联互通平台

  对此,已经在股市、期货方面有共通合作基础,又有互补特色的深港两地,应以更加创新的精神和创业的态度来拓展合作、向前一步,考虑在深圳前海地区共创新的港深交易平台。

  该交易所可如前海LME一样,由港深两地合资,并且共同经营和管理,在交易平所的规则、制度和技术等设置上进行创新,在考虑内地和香港市场现实的前提下,结合采用美国的交易所或欧洲、澳大利亚等地交易所的规则,交易所并以人民币取代美元、港元,作為交易和结算货币。在上市的要求上,既要接地气,无须过於高大上,又要有创新,在顾及两地市场现实情况的同时,汲取欧美交易所的精华,创造一个崭新的交易平台,以此吸纳准备前往美国上市的企业,以及迎接已在美国上市、却有意回归的企业。

  此外,全新、开放的交易平台以中国為纽带,可深化各国商界的关係和经济的联系,也将有助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的认同。 随全球各国金融系统趋于互联互通,金融语言已渐成为国际共同的语言,各国民众对企业上市,股价、股市的波动等共同的体验,已产生了具有广泛认同性的“通感”。在这种“通感”面前,不同的语言、风俗、民族和国籍都不再是界限。 在中国未来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金融领域的合作中,“港深交易平台”可以给沿线国家的企业,以及前往沿线国家投资的中国内地企业、香港企业多一个可供上市的交易所,更会增加沿线国家的民众、投资者这种“通感”,以金融语言的方式“润物细无声”般的增加与沿线国家的沟通。

  全新的交易平台可摸索出比沪港通、深港通更多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在金融、会计和法律等众多高端服务业乃至相关制度上与国际市场全面对接,两地未来若能共建这样的新型交易平台,应该是港交所、深圳前海地区所乐见、希望促成之事,而且对香港、深圳,中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有深远的意义。

  此一交易平台对全球金融市场有深远意义的原因,是由於在环球金融市场接连遭受袭击、动荡难安之际,新型交易平台有助於发挥环球金融市场避风港之效,人民币也将有可能发展成为国际货币。

  国际金融新避风港

  在新型交易平台或可作為国际金融市场的避风港问题上,笔者此前曾在多个公开场合指出,在2008年爆发环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金融市场立陷困境,为挽狂澜于既倒,美国推出的量化宽松政策(QE),该政策其后引发多国央行跟随,令全球各地金融系统各方面都高度同质化,这种同质化实际上是扩大了风险的关联性,从而增大了整体脆弱性。如果多数金融机构共同的风险假设被证明是错误的话,整个金融系统都会受到感染,在未来三、四年或会引发新一轮的环球金融危机。

  除了上述因素有可能引发下轮环球金融危机之外,笔者相信至少还有以下几个因素或将引爆环球金融危机。

  其一,欧洲多家银行接连陷入财困,易引爆金融危机。虽然环球银行体系看起来较上几次金融危机时更为健全,但实质未然,在2016年10月,除了德国最大市值的上市银行德意志银行深陷巨额亏损、股价下跌、市值缩水等的危机之外,身为欧洲第三大经济体的意大利,该国金融业的不良贷款比率高达18.1%,不但远超5.7%的全欧元区平均值,且该国这一比率更是美国的10倍,即使在2008年爆发环球危机之时,美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例仅有5%。

  屋漏偏逢连夜雨,意大利银行的3600亿欧元不良贷款中,除了2100亿欧元确定打入坏帐之外,近年欧洲央行的负利率政策,对意大利银行业获利能力已是一次重击,更加深其困境。而英国脱欧普遍加重了欧洲银行的压力,欧洲央行将把低利率维持更久,以此希望力阻英国脱欧对欧元区的冲击,这很可能引爆意大利银行全面危机,进而容易引发欧洲乃至环球金融危机。

  其二,全球债务过度膨胀,存在爆发危机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字显示,全球债务水平已亮起了红灯,截至2015年底全球债务高达152万亿美元,占全球GDP总规模的225%,当中1/3是公共债务,占全球GDP总规模的85%。加上目前在各国央行只有更宽松,没有最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环球金融市场充斥大量廉价资金,触发全球企业大举借“便宜钱”,有国际评级机构估计,全球企业债务规模有可能由当前的逾50万亿美元增至数年后的75万亿美元。

  在这种全球杠杆化、泡沫化之下,一旦未来几年利率回升上涨、经济持续萎靡不振,将极大增加企业的偿债压力,若届时企业偿债能力出现问题,且银行收紧信贷,将引发企业破产潮,银行亦将遭受重击,随之引爆环球新一轮金融危机。

  其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增大了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风险。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加剧了大宗商品生产国的财政困难,如原油价格近期虽有回升,但仍是从最高点下跌了约70%至80%,不少原油出口国出口收入大幅下滑,但财政支出却难削减,导致财政赤字愈来愈高,若包括原油价格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低迷,容易引爆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进而引发金融危机。

  而且,大宗商品价格长期低迷,扩大了大宗商品出口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而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将会对这些国家的货币带来贬值压力,部分大宗商品出口国的货币这两年来已贬值超过30%,部分贬值接近60%。由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正是由亚洲货币贬值从而演变成爆发金融危机,现今如多国货币汇率持续贬值,也将容易引发一场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如果未来两三年内爆发环球金融危机,笔者认为,届时港深交易平台将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需,这是因为中国强大及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不但有助于扩大全球总需求及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此无疑有助於既与国际金融市场有关联,但又较为独立且有中国坚强后盾作依靠的港深交易平台,极具吸引力,也有避风港的功能,这将会令愈来愈多企业选择到港深交易所停泊和发展。

  助推人民币成避险货币

  使用人民币作为交易和结算货币的港深交易平台,也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发展成为国际避险货币。

  2008年爆发环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对美元价值及由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质疑声不绝,美国政府有关“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做法,令国际市场上有不少声音希望改变美元拥有“嚣张特权”这一国际货币秩序。而且,各国也希望避免采用美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而必须承担匯率波动风险、信用风险、贬值风险和要承受因美国转嫁金融危机而殃及本国经济金融体系等的风险。

  但是,由于欧元、英镑及日元因为所在区域、国家经济增长乏力,汇率也显著波动,可供国际社会选择的国际货币并不多,已经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特别提款权)篮子内的人民币,将成为一个新选择。

  由于港深交易平台使用人民币作為交易和结算货币,各国企业通过交易平台筹得人民币,不但有助于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可通过扩大、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流通和地位,既增加安全的国际储备资产的供应和选择范围,降低对美元这一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依赖性,又减少美元汇率波动对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冲击。

  因此,而一旦爆发环球金融危机,有可能更加吸引各国将人民币作为避险货币,从而增持人民币,甚至还会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以人民币作为标价和结算货币的可能性,这无疑将提升人民币的匯率,扭转人民币匯率波动加剧的态势。

  总而言之,深港通肩负的责任更大,不会墨守沪港通模式,未来从通达致融和新才是它的真正生命力,以及成败的关键。以中国内地、香港两大市场为基础,全新、开放的交易平台更将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纽带,深化世界各国在经济、金融领域的联系,以及推动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

  当然,必须承认的是创建港深交易所说易行难,不但需要港交所与深圳前海地区共同努力,也需要香港与深圳、广东,乃至人民银行、两地证监会等部门的通力协助,更需要得到各界的认可和共识,才可成事。

责任编辑:梁焱博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