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潘玮杰:银行融资的真实意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03日 05:32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融资计划陆续披露,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融资计划也已基本披露到位。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在为2010年的融资大戏粉墨登场。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银行融资的厌恶情绪时有爆发,但是如果不能清晰地理解商业银行的融资意图,就很难从客观的角度对此进行评判,更谈不上据此来指导投资。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的融资行为具有战略意义,这将直接影响2010年资本市场的发展路径,也将对未来五年的中国金融发展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与世界同行比较起来,从某种方面来说,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昔日的行业翘楚现在都在为核销坏账而苦苦挣扎,而中国同行们却在2009年逆势大量投放贷款,其数额之大在世界金融史上也属罕见。

  由于去年商业银行普遍放松了风险控制标准,10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很有可能产生较为庞大的坏账,这将直接提升未来五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概率。防患于未然,提高商业银行目前的资本充足率和坏账拨备覆盖率无疑是明智之举。所以,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出发,目前的银行融资行为是保证系统性金融风险概率下降的现实途径。这对投资者来说或许有些残酷,但是为保证金融系统的中长期安全,一定要在现在进行融资。

  本次商业银行的大规模融资较以往几次最大的不同,在于几乎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其中很大一部分还成为了上市公司,这就直接导致这次融资,与以往政府注资及财政拨款核销坏账的做法有着本质区别。市场化的融资方式成为此次的主要手段,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不再需要全民背负坏账,也不会增加财政赤字进而导致通货膨胀。投资者与商业银行的大股东以一个较为合理的价格共同为防范长期金融风险达成一致。

  2009年的大量放贷基本是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信用作为支撑的,也就是说,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和经济周期波动,政府需要在未来五年内为这次大规模的融资支付相当大的现金流。而本轮投资的主要对象为长期投资项目,这将直接导致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短期现金流短缺。出让土地和转让资产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可以预见,在银行大量融资后,出于对风险控制的审慎性要求,银行必须大力控制风险。地方政府将不得不为此开始筹集大量资金,这将导致未来五年中国金融发展速度达到超乎寻常的速度,大量金融创新将应运而生。目前进行的基础性制度创新,就是在为可能发生的金融创新作准备。

  投资者已经没有必要再过多讨论融资的必要性,而应该专注于寻觅融资后能够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商业银行。(作者:潘玮杰 系上海利可投资总监)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