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上市引发三大悬念 机构态度将左右股价走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06:53 东方早报 | |||||||||
责任编辑 祝建华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7日电 如果编写“全球资本市场日志”,那么2005年10月27日这一天的第一条记载的将是建行,第二条也将是建行,第三条估计还将是建行。 作为今年全球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IPO),集资79.8亿美元的建行27日在港上市,无论
会否行使超额配售权 建行以1.9~2.4港元价格向全球发售264.86亿股H股,占扩大后股本的12%,原定5%在港面向散户公开发售,95%国际配售。招股结果显示,香港公开发售部分共获得26.8万份有效申请,实现42倍超额认购;国际配售部分则接到超过600亿美元定单,认购倍数超过10倍。由于超额认购倍数已经初步触发回拨机制,最终公开发售部分由原定的5%增至7.5%。 10月20日,建行宣布发行价确定为每股2.35港元,距发行价格区间上限2.4港元仅0.05港元之差。按照发行价计算,建行共筹资622亿港元,折合79.8亿美元(以1比7.8比率换算)。这一数字意味着建行将拥有若干光环:香港市场集资金额最高;中国企业上市集资金额最高;世界排行第八大规模的上市集资活动;自1998年日本NTT公司上市以来亚洲最大的上市集资活动;自美国卡夫食品2001年上市以来全球最大的上市集资活动。 然而,建行79.8亿美元的集资规模尚未计及授予保荐人的15%超额配售权。若建行上市后保荐人行使超额配售权,建行筹资规模将达到91.8亿美元,在全球十大新股集资活动中将超越分别排在第六和第七的美国卡夫食品和瑞典电讯的86.8亿美元和86.4亿美元,位居第六。 业内人士认为,建行最终能否额外融资12亿美元,将取决于后市走势。 能否被纳入恒生指数 建行此次上市,投资者买到的股份仍是H股。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建行这次是以H股全流通方式上市,包括发起人在内的所有股东所持股份均可在香港市场流通。招股说明书显示,全球发售完成后,包括汇金公司、中国建投、上海宝钢、国家电网和长江电力在内的5家发起人将持有1668.42亿股建行H股,占总股本的75.59%。 首家全流通H股公司也就意味着较以往的H股公司市值要高得多。按照发行价计算,建行发行在外的2207.16亿股份总值5186.83亿港元,这一市值在香港市场上仅次于汇丰控股(资讯 行情 论坛)(0005.HK)和中国移动(资讯 行情 论坛)(0941.HK)。既然市值如此之大,那么建行会被纳入恒生指数(资讯 行情 论坛)和国企指数吗? 对于前者,恒指服务公司仍在犹豫。该公司董事总经理关永盛10月10日表示,将咨询指数顾问委员会意见,评估股改及全流通上市对指数编算和成分股挑选可能产生的影响,到时再作决定。港交所主席李业广昨日则表示,港交所将与恒指服务公司商讨,研究是否扩大恒指成份股,或设立新指数同时纳入H股及蓝筹股。 对于后者,在表面上虽然没有疑问,但建行究竟以何种方式纳入仍难定论。国企指数是以H股市值来计算成份股权重,建行H股市值是中石油(资讯 行情 论坛)的3倍,若按一般方式计入,将占到指数的43%,使银行股和能源股占到国企指数的50%和16%;若计入保险股,金融类股份对国企指数的影响更是无与伦比。对此,瑞银中国研究部联席主管何显鸿表示,或许可以采用指数最高比重限制,或可以全面改作公众流通量来计算权重,恰如MSCI的计算方式。 如此看来,与成为国企指数成份股相比,建行要成为恒指成份股显然存在更多悬念。 会否像交行一样受到追捧 港股投资者对交行(3328.HK)上市后的火热场景记忆犹新。交行发行价为每股2.50港元,6月23日上市首日上涨13%收报2.825港元,随后一路上行至最高价3.55港元,后来虽略有回落仍稳守在3.175港元左右,较发行价高27%。 建行上市后会像交行一样受到市场追捧吗?市场人士虽不下定论,但显然不是很乐观。不乐观的原因有几方面。首先,建行的暗盘价只有2.35~2.375港元,较发行价2.35港元仅高1%,而交行上市前一日暗盘价高达2.9港元。其次,由于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将在28日将建行纳入,港交所宣布当日起建行可被沽空。这对建行的股价来说,显然是一个考验,因为此前市场对于建行是否定价过高存在争议。第三,港股大市气氛不佳,在加息阴影、禽流感的冲击下,港股近来疲弱不振,建行究竟是成为港股的强心针还是为其萎靡所感染尚难判断。 当然,建行股价也有若干利好支撑,其中机构配售9倍超额认购就是其中的一个。对于建行这样的大盘股来说,机构的态度显然会左右股价走向。而机构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建行在被纳入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之后,能否被纳入MSCI指数、恒生国企指数乃至恒生指数。从这个角度来看,上述三大猜想无疑是“三位一体”的。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