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港股研究 > 建行上市 > 正文
 

今日10时 公众公司建行原点计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7日 03:01 第一财经日报

今日10时公众公司建行原点计程

  编者按

  恍惚两年间,事关中国经济命运的四大行改革已经曙光在前。直到2003年,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依然深陷泥沼之中:第一次剥离之后坏账继续累计;管理体制仍然僵化,未能变身现代企业;内控机制不严,内部案件频发。而达摩克利斯之剑即将斩落——2006年对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一时间,四大行困局成为“中国崩溃论”者最常用的论据。短短两
年之后,似乎是经济改革最难跨越的险关,已然走过一半。比所有关注者的想象更迅速,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这三部曲建行已经完成,中行、工行只需亦步亦趋没有大的难关,农行尚需央行与财政部更大力度的支援。所有人都知道,这如破竹之势,更多源自国家实力——尤其是外汇储备的增长,以及外界对搭上“中国号快车”的渴望。对四大行而言,上市只是第一步,真实竞争力的打造还要靠他们自己。

  本报记者 唐昆 发自北京

  昨天上午,在北京国贸大厦附近京广桥下塞车一个小时的吴长根非常焦急,因为他必须尽快飞往香港特区为他今年最重要的工作画上句号——今日,中国建设银行(0939.HK)将正式在香港

证券交易所挂牌。

  吴长根是摩根士丹利(亚洲)的董事总经理兼中国投资银行业务主席。在此之前,他曾经负责过2000年

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资讯 行情 论坛)(0906.HK)和中石化(0386.HK)数十亿美元的IPO项目以及中国铝业(资讯 行情 论坛)(2600.HK)和中国电信(资讯 行情 论坛)(0728.HK)的上市。而本次建行IPO项目的完成令他尤其兴奋。

  “建设银行作为内地四大国有银行首个境外上市项目,是亚洲(除日本以外)有史以来最大的IPO。”对于摩根士丹利和吴长根而言,建行IPO也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仅是亚洲,全球我们所到之处都在密切关注。”

  而建行IPO几乎被光环和荣誉所笼罩:它是四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内地企业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亚洲除日本以外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发行;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股首次公开发行。

  “建行成功上市证明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内地国有银行改革成功的认可,对中行、工行上市极具参考价值。”吴长根对此番建设银行的表现相当满意。

  2005年10月20日,摩根士丹利为建设银行80亿美元(行使超额配售权之前)的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并担任该项目联席簿记建档人。最终,机构投资者、公司及散户认购需求超过800亿美元,超额认购超过10倍,最后定价为每股2.35元港元。其中,国际部分需求超过600亿美元,香港公开发行部分需求超过170亿美元(超过42倍超额认购)。

  其实,摩根士丹利的分析师们在路演前数月内,与遍布全球的350家机构投资者展开过数轮会谈。最终的收获是,本次机构投资者需求超过190亿美元,占总需求32%,认购规模超过1.5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超过30家。

  “管理层在路演期间表现出色、应对自如,使得总体下单率达到83.7%。”一位承销商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介绍,其中亚洲下单率62.7%,欧洲86.7%,美国75%。

  每股2.35港元意味着什么?相当于1.96倍的2005年预估市净率、13.9倍的2005年预估市盈率、11.9倍的2006年预估市盈率。相对于交通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3328.HK)定价水平(1.6倍市净率)具有22%的溢价。

  “建行上市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不啻为一次绝好的享受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一位投行人士称,2003年以来H股指数增长率为152.7%,分别为恒生指数和标普指数的2.7倍和5倍。在此之前,境外资金只能购买中国概念基金,而上述基金一般涵括内地电信股和石油股,不能代表整体经济形势,“显然银行股的覆盖面将更广,代表性更强。”

  根据协议,摩根士丹利还将担任稳定价格和结算的代理人,这意味着摩根士丹利将确保上市初期有足够的买盘支撑。目前承销商还拥有12亿美元超额配售权,而一旦股价大跌,摩根士丹利的稳定价格机制也将开始运作。

  “一直以来,投资者的顾虑集中在三个方面。”一位承销商人士表示,首先是中国内地近25年来每年9%的经济增长率是否可以持续,为此,相关方面进行了压力测试工作,向投资者展示建设银行在经济周期中的稳定性;其次是建设银行资产质量、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能力,而美洲银行和淡马锡的加入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最后是银行盈利,为此建行必须对外展示它的过往业绩以及银行定价能力。

  “建设银行今后的表现取决于它自身以及整个中国内地金融改革,投资者希望看到,中国内地

股票市场和固定收益市场获得更快发展,从而有助于银行向资本市场转移部分风险。”一位投行人士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2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