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港股研究 > 正文
 

信息披露岂能厚此薄彼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1日 14:38 证券时报

  刘锐

  近日,香港股市的蓝筹股中海油再次成为市场议论的话题。公司因当时的首席财务官“说话不慎”,在2002年及2003年选择性地向部分分析师和传媒披露盈利及预期股息增加的资料;同时未披露有关关联交易事项,因此受到了港交所上市委员会的公开谴责。

  祸从口出的不仅仅是中海油,另一家港股公司———康师傅控股,几年前因向两家投资银行不平等地披露敏感资料,但未就有关资料发出新闻公告,今年初也挨了港交所的“板子”;港交所上市科主管还鲜有地对该案作出评论,指出上市公司董事务须做好安排,确保公司向研究分析员提供财务资料前,对该资料的股价敏感度作出评估。

  港交所公布的这几个案例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上市公司“厚此薄彼”,将一些重大未公开的信息私下里向部分分析师透露,而不是公平地向市场所有投资者披露,这使得市场的大部分投资者与少数知情人士并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但无论无意或是有意,选择性披露客观上可能给上市公司带来某些好处。2002年10月,中海油当时的首席财务官透过电话会议向部分分析师透露“2002年头九个月赚了7亿多美元”时,该公司股价第二日随即上升。2003年7月当中海油再次报喜时,其后该公司股价两日分别上升3%及8%。康师傅也是同样,当两家投资银行根据相关数据制成研究报告并面世后,自此公司的股价像直升机一样腾空而起。期间借着高股价,康师傅控股更引入日本朝日啤酒与伊藤忠商事,成功融资。

  选择性披露这一行为,让极少数市场参与者通过占有特殊的信息资源,而非凭借自身专业技能或勤奋努力等来获取利益,明显违背了

证券市场“三公”原则。美国SEC在2000年8月通过了证券市场信息的公平披露规则(RFD),明令禁止上市公司从事选择性信息披露的行为。奇怪的是,在香港、纽约等成熟市场并不鲜见的这种违规行为,目前在国内市场却觅不到踪迹,因上市公司高管“说话不慎”而被点名的情况还鲜有发生。原因何在?难道治理相对逊色的国内证券市场反倒是至清之水,一片净土?其实并不尽然。

  在目前国内弱有效市场的情形下,内幕交易、信息严重不对称是其典型特征。暗处的就有国内股市一度盛行的庄家与上市公司联手炒作,与选择性披露行为此前未受到明令禁止有着极大的关联性。若没有上市公司在披露信息上予以支持和配合,怕是没有几个庄家能成事。明摆着的就有一小部分机构投资者,长期在众投资者前面“先知先觉”,每只大牛股总要被它们骑上一大段。

  国内市场的监管者也注意到选择性披露这一违规现象,深沪两个交易所去年底修订的上市规则中首次引入了公平披露这一概念,《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中也要求上市公司公平对待公司的所有股东,不得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但基本都是一笔带过,既没有明确的罚则,也没有对受害者的配套救济措施。

  在信息披露规则中,既要让上市公司知无不言,又要避免其口无遮拦。这两者同等重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