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锋有鱼杯”港股模拟大赛火热开赛,报名交易即有可能赢取60万大奖!【点此报名】

本文选自《中国经营报》,作者:杨玲玲。

近段时间以来,以保守、谨慎著称的港资房企在内地市场频繁落子,加速布局。其中,长三角地区较为典型。此前,九龙仓(00004)在短短两天时间里,斥资约60亿元人民币拍下苏杭两城四幅土地。同时新世界发展(00017)透露,将投入160亿~200亿港元在内地拿地,恒隆地产(00101)也表示有大额融资计划以推动内地业务的发展。

恒隆地产传讯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融资是为了让公司从不同的管道筹集资本,以配合在内地业务的发展。“恒隆目前在全国八个城市发展10个地标项目,在建中项目正按计划地如常推进。”

在加大内地投资力度的同时,港资房企对非核心资产的剥离也在持续进行中。此前,包括瑞安房地产(00272)在内的多家港资企业接连出售旗下物业项目。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内房企大量崛起,对港资企业形成围猎之势,不少港资房企也在“瘦身”调整战略,不过,未来能否扭转颓势再创辉煌,仍有待时间去检验。

看多市场 加速拿地和投资

9月5日,在苏州公开出让的十幅土地中,三幅被九龙仓拿下。当日,九龙仓先后竞得苏州吴中区一幅约1.68万平方米和苏州相城区阳澄湖镇一幅约10万平方米的住宅用地,随后又将苏州相城区黄桥街道一宗住宅土地收入囊中,三宗土地总价达到48.31亿元。

而在前一天,九龙仓刚在杭州市场,以10.97亿元的价格、开发公司自持25%的代价,竞得三塘单元一幅住宅用地,楼板价3.65万元/平方米,刷新了区域单价成交纪录。加上近日以总价62.6亿元、自持16%竞得的北京丰台西局旧改地块,九龙仓9月斥资逾百亿元在内地购地,是2015年47亿元、2016年37亿元的两倍以上。

针对较为激进的拿地动作以及后续开发计划,记者致函九龙仓公司,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最早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港资企业之一,新世界中国先后经历了出让内地多个地产项目、退市私有化、高层人事调整等事件,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撤出内地市场。

近日,新世界中国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新世界中国将完成总金额达200亿港元的内地拿地计划,并做出调整发展公寓租赁业务。其中,华东地区的宁波、南京、苏州、上海等城市,也是公司布局的重点区域。

另一家表示看好内地发展的港资房企新鸿基地产,该公司执行董事郭基辉日前表示,新鸿基仍然会以“核心城市,核心地标”为企业发展宗旨,继续采取选择性策略,并重点于一线城市,特别是在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物色投资机会。针对企业内地布局和规划,记者致电致函新鸿基地产相关负责人,其回复称,公司领导近期在外地开会,暂不便接受采访。

作为内地商业地产的开发先行者,恒隆集团、恒隆地产也在近日联合发布公告称,已向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正式申请注册发行100亿元熊猫债,将于适时发行一期或多期。

针对这笔百亿元熊猫债的相关详情,恒隆地产回复记者:“恒隆资金十分充裕。建立一个发债平台是预防性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之一。成立熊猫债的发行平台是恒隆集团财务管理长期策略工作的一部分, 该发债平台为恒隆提供多一个融资渠道。熊猫债的利率与目前银行贷款相若。其市场环境仍然在起步阶段。我们相信该市场环境会日渐成熟。有关进一步的细节将有待厘定,适当时候会再作公布。”

记者注意到,恒隆自持商业地产项目较多,这意味着前期开发建设和运营都需要大量投入,而就当前的营商环境而言,电商对实体商业也带来了巨大冲击。对于内地商场的运营情况,恒隆方面表示,深信购物商场的营运,有其一套独特的模式。“在商场开业后,一般都需要一至两个租期的时间优化租户组合,以配合市场不断变更的需要及消费者的喜好,同时让租户按市场力量自行汰弱换强。”

减仓甩卖 “瘦身”谋变

回顾过去数十年的发展,九龙仓、恒隆、新世界中国、新鸿基等众多香港企业涌入内地掘金,一度成为中国房地产的先锋和标杆。不过近年来,随着内资房企中万科、万达、碧桂园等民企,保利、中海等央企的迅速崛起,港资企业的优势已逐渐淡化,保守成为外界对港资房企的评价标签。其中,瑞安房地产的发展,就是港资房企在内地发展的一个样本。

日前,瑞安房地产发布公告,集团拟向Wisdom Forever Limited Partnership出售Bright Power及悦涛49%股权及销售股东贷款,初步购买价为29.49亿元。

公告显示,悦涛拥有创智天地项目公司99%股权,而创智天地项目公司则拥有创智天地物业的全部权益。Bright Power则间接拥有杨浦项目公司86.8%股权,杨浦项目公司拥有杨浦物业全部权益。上述物业位于上海市杨浦区,已于2015年年底落成。

实际上,这并非瑞安地产首次抛售旗下资产,也不是港企抛售内地物业的个例。近年来,包括恒隆、新世界、汤臣等多家企业都在陆续减持内地项目。

长三角房地产观察人士提出,随着内地用工成本逐渐上涨,以及本土企业快速崛起,港资企业在发展理念上与内地企业产生了较大差异,发展模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资金和土地带来的利润在减少,对企业的要求是紧随市场,紧跟大市而动,这一点对很多港资企业来说,有较大难度。

这从各港资企业的业绩中可窥一斑。九龙仓半年报显示,在房地产发展物业这一项,今年上半年九龙仓合营及联营公司开发物业销售额却大幅度下跌了23%至153亿港元,而这一项目的收入则同比减少了19%至112亿港元。

同时,恒隆地产2017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显示,报告期内,恒隆地产地产及其附属公司的总收入为63.58亿港元,微增1%。其中,物业销售增幅最大,上升5%至25.23亿港元,而其来自租赁物业的租金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减少2%至38.35亿港元。过去半年,恒隆地产内地物业组合租金收入出现4%的下滑。

改变运营方式是港资房企应对市场的一个选择。瑞安房地产在2015年提出“轻资产”战略,随后更明确表示“未来不排除将继续选择出售物业”。在今年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瑞安房地产主席罗康瑞表示,看好楼市的未来,在出售资产方面,要看其是否为公司核心资产。“比如天地等,我们是不会考虑出售的。而对于那些非核心的物业,若对方给出了高于当前估值、很具有吸引力的价格,我们则会进行考虑。”

恒隆地产则提出,看重长远的回报,能承受经营商业项目初期状况,以至经济周期困难时期能更准确拿捏市场需求,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机会,提升物业的价值,此前先后在香港和上海进行多项资产优化计划,进一步提高公司竞争力。(编辑:姜禹)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