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香港工业总会郭振华获选成为新一届理事会主席。当选后的陈辞中,与粤港澳大湾区内成员加强多层次的合作被他列为工作重点之一。郭振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人的流动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关键意义。

  香港工业总会是香港四大商会之一,距今已有57年历史,它以制造业会员企业集中为特点,历经了香港制造业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蓬勃到如今产业“空心化”。香港工业人才的断层被认为是一项主要挑战,这不仅因为教育体系对工业人才培养支持不足,也因为香港年轻人从事工业界意愿低下。郭振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香港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导致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许多本身有机会做大的商机因为缺乏人手及专业人才而无法展开;从长远看,粤港澳大湾区成员在合作中如果能化解一些人才流动的障碍可以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他表示,现在包括香港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经济规模大约1.4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才2万美元左右,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中最高的人均GDP 10万美元水平差距还非常大,且发展较不均衡。但这反过来也意味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据花旗银行日前发布的一项报告,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只占全国土地面积的0.6%及人口的4.9%,但其贡献了12%的GDP,是中国最富裕和稠密的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同样拥有更加优势的产业结构,其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约65%,而全国平均水平为51%。2006年至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增长16%,对创新性人才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强。

  郭振华列出的作为香港工业总会新任主席的三项重点任务包括:推动科技创新与“再工业化”、拓展B2B与B2C商机,以及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机遇。

  在稍早前的一个论坛上,郭振华曾表示,如今的制造业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依赖与服务业的协同效应。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拥有世界级的服务业和尖端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例如东莞,从改革开放早期就聚集大量制造业企业,现在正在转型升级之中;深圳则有着很大的创新与资讯科技方面的优势;香港方面,聚集了很强的科研实力,也因为资讯、人员来往的自由和专利引进、保护方面的优势,为高端制造业研发起到支撑。在各方面合作加深的情况下,将能够为香港的“再工业化”提供很广的发展平台。

  郭振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现在很缺乏“再工业化”人才,广深港高铁开通之后如果珠三角的专业人才能够轻松搭乘高铁每日往返内地与香港,无论对内地还是香港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要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需要形成包括人才、资金、资讯、货物等的流动,这方面香港有没有准备好,是需要深思的。”他表示,这些问题涉及制度上的差异,需要时间去解决;但广深港高铁“一地两检”安排如果受阻,将使香港错失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发展机遇。

  “我们希望香港可以在湾区中定位好自己的差异优势。”他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9+2”模式中,香港有作为中间平台的优势。“香港在资讯和人员往来上都很自由,外国专家可以自由往来,香港很希望能借此(大湾区机遇)吸引到更多海外人才;另外,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固有优势,也能为创新创业者提供很好的融资平台。”他强调,香港要发挥自己的超级联系人角色。

  郭振华表示,短期内该协会将尽快整理资料并透过特区政府递交给中央政府,提出最受协会会员关注的问题与建议(例如境外个人在内地工作的税务安排等),以便其做整体区域安排。另外,工业总会也将积极寻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成员的沟通,第一步要做信息搜集工作。

责任编辑:刘琛 SF011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