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4日10:51 新浪综合

  来源:云锋金融

  作为港股市场今年新产品开发的重头戏,连接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的杠杆和反向产品将于今日(3月14日)正式登场。“杠杆”和“反向”这两个字眼到底意味着什么?这几只产品又能为投资者提供怎样的“新式武器”?

  1. 什么是杠杆和反向产品?它们和普通ETF有何区别?

  杠杆产品和反向产品其实都是ETF(交易所买卖基金),但监管当局为了将其和传统不带杠杆的ETF基金区分开,所以叫做“产品”而不是ETF,方便投资者辨别。

  杠杆产品(Leveraged ETF)又称做多或看多ETF(Bull ETF),是通过运用股指期货、互换合约等杠杆投资工具,实现每日追踪目标指数收益的正向一定倍数(如1.5倍、2倍甚至3倍)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当目标指数收益变化1%时,基金净值变化可以达到合同约定的1.5%、2%或3%。

  反向产品(Inverse ETF)又称做空ETF或看空ETF(Short ETF或Bear ETF),是通过运用股指期货、互换合约等杠杆投资工具,实现每日追踪目标指数收益的反向一定倍数(如-1倍、-2倍甚至-3倍)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当目标指数收益变化1%时,基金净值变化达到合同约定的-1%、-2%或-3%。

图1. 杠杆产品和反向产品的概念图1. 杠杆产品和反向产品的概念

  现有香港市场上最为活跃的ETF有:跟踪恒指的盈富基金(2800.HK)和恒指ETF(2833.HK),以及跟踪国企指数的恒生H股(2828.HK),但这些传统ETF都不带杠杆且无法做空跟踪指数。而杠杆和反向产品不仅能放大投资回报,更加快速地赚取回报,还能把握跌市盈利的机会。

  另外,现有这三支活跃的传统ETF均是实物ETF,通过投资成分股来复制其追踪的指数,而杠杆和反向产品皆是合成ETF,通过投资衍生工具来模拟指数,相应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会更低。为了在产品上市初期控制风险,香港证监会目前只批准上市2倍以及反向1倍的产品。

  交易方面,杠杆和反向产品的交易和传统的ETF以及股票一模一样,可以在二级市场自由买卖,和股票不同,杠杆和反向产品免收印花税。

  2.杠杆和反向产品与现在港股市场上已有的杠杆产品有什么区别?

  提起杠杆,熟悉港股的投资者很多对窝轮和牛熊证并不陌生,这些是现有的可以令普通投资者接触杠杆的投资工具。不过窝轮、牛熊证的杠杆虽然高,但风险也相对较大,这是由窝轮和牛熊证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的,包括引伸波幅、时间值耗损,强制收回机制等等。这些特征使得投资者即使看对了方向,买对了产品,仍然有可能赚不到钱或赔钱。

  比如,假设追踪指数的价格不变,窝轮的价格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贬值,并且越临近到期日就贬的越快,而杠杆反向产品却不会。

图2. 杠杆和反向产品与窝轮的区别图2. 杠杆和反向产品与窝轮的区别

  再给大家举个引伸波幅的例子。下图是一只2017年3月到期的腾讯认购证,在2016年年底到17年1月16日期间,腾讯的股价升了3.4%,但同一期间,这只腾讯认购证却跌了3.6%。主要原因就是当时市场的隐含波幅大幅下降,导致认购证的价格也下跌。

图3. 腾讯认购证与正股的历史价格对比图3. 腾讯认购证与正股的历史价格对比

  而杠杆和反向产品则没有这些问题。它在港交所上市,只要不被除牌,就永久有效可以交易,时间的流失不会侵蚀它的价格。它只随着追踪指数的波动而波动,价值不会受到市场隐含波幅的影响。另外值得留意的是,窝轮的发行商和做市商通常为同一间公司,而杠杆和反向产品的发行商和做市商独立开来,因此定价会更加公允透明。

  而如果和期货产品相比,杠杆和反向产品因具有入场费低、最大损失可控、没有斩仓等风险,更能满足零售投资者的交易需求。而且现有市场上恒指和国企指期货的杠杆倍数(15倍)都远高于杠杆和反向产品,相应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表1. 杠杆和反向产品与期货对比表1. 杠杆和反向产品与期货对比

  3. 如何使用杠杆和反向产品赚取回报?

图4. 配合趋势,杠杆产品可带来更多回报图4. 配合趋势,杠杆产品可带来更多回报

  资料来源:彭博、南方东英,资料截至2016年12月31日。表现为指数回测,在2016年共进行22次交易,并未计及实际操作时的交易费用和管理费用。

  交易策略2:移动平均线交易

 图5. 配合平均线而买入杠杆或反向产品带来的回报 图5. 配合平均线而买入杠杆或反向产品带来的回报

  交易策略3:使用反向产品对冲投资组合

  反向产品的一个主要作用是为投资组合作风险对冲。投资者可以于各大政治事件前,买入反向产品作对冲,假如出现不利市况的结果,投资者可以不用卖出爱股,而选择以交易反向产品的策略来度过市场短期风险。2016年全球黑天鹅频飞,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令大家大跌眼镜,港股在事件发生当日也剧烈波动。假如在当时判断正确恒生指数的走势,可以买入恒指反向产品对冲投资组合。而且,因为过程中交易ETF是不收印花税的,所以在这个策略中还可以再省0.1%的印花税费用。

6. 买入恒指反向产品对冲投资组合6. 买入恒指反向产品对冲投资组合

  4. 交易杠杆和反向产品有什么风险?

  俗话说,但凡投资便有风险,对于杠杆和反向产品而言,一些主要的风险大家需要留意。

  1、市场风险

  作为一个指数ETF,所需要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跟踪指数,所以如果判断错了恒生指数的走势,加上杠杆效应,投资者会面临较大亏损。

  2、跟踪误差风险

  虽然目前来看该产品的跟踪误差不大,但是依然不能排除该产品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产生较大跟踪误差,如产生较大的跟踪误差,投资者可能会受到损失。

  不过和窝轮牛熊证等这些传统的杠杆产品相比,杠杆和反向产品的风险相对小很多。主要也还是前面提到的,窝轮牛熊证存在时间值损耗、引伸波幅、强制收回机制等复杂特性。

  5. 杠杆和反向产品是新的产品吗?

  杠杆和反向产品在香港姗姗来迟,但回看欧美市场乃至亚洲市场,杠反ETF早已不是新鲜事物。

  全球第一只杠杆型公募基金是1993年7月由RYDEX发行的Nova,该产品期望获得S&P 500指数日收益率的1.5倍。次年1月RYDEX发行了全球第一只反向型公募基金Ursa(后更名为Rydex InverseS&P 500 Strategy),以获得S&P 500指数反向的日收益为目标。随后ProFunds等公司也纷纷发行了杠杆型公募基金。

  根据ETFdatabase网站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20日,全球反向及杠杆ETF规模高达374亿美元。从细分产品来看,股票类产品占比较大,其中杠杆股票ETF、反向股票ETF的规模分别为238亿美元、36亿美元,数量分别为134只、36只,反向及杠杆股票ETF在规模和数量上均占到全市场的70%左右;规模位列第三、第四的是反向债券ETF和杠杆商品ETF,两者规模分别为40.45亿美元、29.52亿美元,发行数量上也明显少于股票类产品,目前主流的反向股票ETF和杠杆股票ETF依然比较受欢迎。

  在美国,ProFunds是目前管理资产规模最大的反向及杠杆型ETF基金管理人。根据ETFdatabase网站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1月,其管理的反向和杠杆ETF资产规模200亿美元,占全球总规模的50%左右;Direxion管理的反向和杠杆ETF资产规模9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总规模的20%。截至2017年1月20日,美国规模前10的反向及杠杆ETF有7只均为ProShares旗下产品,并且排名前4的资产规模都已超15亿美元,规模为73亿美元,规模占前10名总规模的53%。另外,Direxion的反向及杠杆ETF占2只,规模为28亿美元,规模占前10名总规模的20%。从中也可以看出,美国杠杆ETF的产品比较集中,较高的产品集中度一方面源于杠杆ETF相对小众化的市场,另一方面也与明星基金公司旗下明星产品受追捧相关。

表2. 美国规模前10位的反向及杠杆ETF表2. 美国规模前10位的反向及杠杆ETF

  最近几年,亚洲国家和地区反向及杠杆ETF逐渐盛行,其中尤以韩国市场最为活跃,发展7年,总资产规模37亿美元。2016日均成交额5亿美元,占整体ETF市场成交额的59%。而日本则发展短短4年,总资产规模84亿美元;2016日均成交额19亿美元,占整体ETF市场87%的成交额。再来看台湾这个离香港最近的市场,杠反ETF于2014年年底问世,发展短短两年多,AUM达到了50亿美元,日均成交额2.5亿美元,占整体ETF市场的75%。

  说回香港,其实杠杆及反向产品去年已经问世,只不过一开始只获准追踪海外股票指数,包括印度、日本和韩国指数等等,而今年才可以发行恒生指数和恒生国企指数的产品。这一次推出的产品跟踪指数和结构设计类似,但也各有特色。例如,南方东英推出的品种优势在于入场门槛最低,每手大约只需720港元。

  经过以上的介绍,相信投资者对杠杆及反向产品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随着港股投资者手上的“武器”日益增加,这个市场也正变得越来越有活力!

责任编辑:马天元 SF180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