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5日08:05 智通财经网

  由新浪财经联合8大券商主办、香港交易所赞助的“新浪港股通模拟交易大赛”即日起开赛!报名即可抽取MacBook Pro、iPhone 7等大奖,比赛还有50万奖金等着你!戳此链接报名!

  文 | 发如雪

  相信大家最近都听说,格力电器筹备已久的收购珠海银隆一事受到格力股东大会的阻挠,惹得董小姐怒发冲冠,在资本市场掀起了不小的涟漪。珠海银隆到底是有什么样的能耐,能让董小姐如此费心劳神?

  众所周知,电动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其中电池技术的地位最为重要,是构成一款新能源车型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分。董小姐若想发展新能源汽车事业,电池无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突破口。而近年在锂电池的研发上颇有成就的珠海银隆,采用的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稀缺的钛酸锂技术,作为其电池制造的核心竞争力,而非目前主流电动汽车所采用的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

  这次收购案,成功引起了公众,尤其是投资界对于钛酸锂的关注。不知道钛酸锂,是否会像风靡多时的石墨烯一样,打造下一个资本市场热捧的新材料概念?

  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深入扒一扒,关于钛酸锂的那些事儿:

  图片来源:知乎

  参考知乎大神对钛酸锂的解读,大概地翻译一下:该材料理论容量为175mAh/g,对锂电位1.5V,因此不会产生SEI膜,不可逆容量低,材料结构非常稳定。所以钛酸锂具备安全、寿命长的特质,在功率型以及低温用途下都会有出色的表现。

  理论上来说,钛酸锂材料是既能做正极,也能做负极的。不过考虑到其电压只有1.5V,与普通磷酸铁锂电池普遍3V以上的电压,未免太逊色了,所以钛酸锂目前基本都是用作负极材料。而大家熟知的主流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其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用的石墨类碳材料。因此接下来的对比将首先围绕钛酸锂与其他主流负极材料之间的性能差异展开。

  (数据来源:《储能科学与技术》、东北证券)

  上述这么多的专业名词,着实让人看的有些头脑发晕。其实简单来说,钛酸锂相比传统的石墨类碳材料,以及硅材料,主要优势体现在:

  寿命长,安全性能高。钛酸锂表面并不会形成SEI膜(固体电解质界面膜),相比较易形成SEI膜的传统石墨、硅材料,在储存及循环使用时很大程度上能够减少锂离子与电解液的损耗,避免电池容量的衰减,从而获得较为稳定的性能。

  可高倍率充电,快速充放电能力强;以珠海银隆生产的钛酸锂电池为例,根据第三方检测报告,公司送检的三款产品在10C充电、放电中表现优异,其中10C充电6分钟充满,充满后容量与额定容量差不超过-1.30%,库伦效率(对于负极材料来说,即充电容量/放电容量)不低于99.14%。考虑到电动巴士和电动出租车的特点,对具备优质快充性能的电池需求应比较大,同时需兼具较低的衰减率以降低更换成本,那么循环寿命长的锂电池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工作温度范围极宽;钛酸锂工作温度涵盖-50度至60度,普通电池在-20度性能就已经出现显著衰减。从这一点来看,电动汽车要想发展气候条件较为苛刻的东北市场,还是有希望的。

  然而钛酸锂材料也具有一些不可忽略的缺点:

  能量密度显著较低,续航能力弱。从上述表格的“比容量”一项就可以看到,钛酸锂理论比容量仅在165-170mAh的区间范围,与其他负极材料相差较大。另外钛酸锂工作电压为1.5V左右,相比石墨类碳材料0.2V高出不少,这就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电池的整体电压。因而,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普遍偏低,从而导致其续航能力偏弱。

  生产成本较高。一种新型材料是否能够成功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应用,创造经济效益,成本是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考量。同时这也是投资者最为关心的一点,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相关企业的盈利能力,从而影响到投资回报率。不过,各个企业在钛酸锂生产工艺、改良电池技术等方面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也会导致最终成本的差别,所以无法在此简单地一概而论;

  循环或存储过程中存在胀气现象,在高温环境下尤为明显。这个问题,同样也是制约钛酸锂电池进行大规模产业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钛酸锂产业化的案例,较为著名的有国外的日本东芝SCiB锂电池、美国奥钛,以及国内的微宏动力、珠海银隆等,主要集中在储能以及EV领域。以钛酸锂稳定安全、寿命长的特点来看,用于储能、电动巴士领域可行性会较高。而对于电动乘用车来说,能量密度低导致的续航能力较差,目前似乎还没有一家钛酸锂厂商能给出较为满意的解决方案。对于行驶里程较短,比如日均行驶40-50公里的电动汽车,钛酸锂电池未尝不是一个选择。而它对于远程出行需求较高的电动汽车,如何有效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只能通过日后充电桩配套设施的普及,以及其他更多措施,来达到安全性、高功率快充以及续航性能之间的平衡。

  尽管业界对钛酸锂未来的发展前景褒贬不一,但谁敢担保,这就不是黎明前的黑暗呢?作为一个新能源汽车行外人,各种高大上的物理化学参数自然是没有办法以现有的知识体系去自行解读,只能是更多地通过权威专家与媒体的见解来不断学习,以更好地看清整个产业的发展态势。但同时作为一个投资人,必须要知道提前布局的重要性。若等到钛酸锂真正实现大规模产业化,成为主流电池材料的时候才介入,那就为时已晚了。而这个介入的时机又是何时,现在不好下结论,还需多多关注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

  回到二级市场的角度,就是寻找在钛酸锂领域有所布局的公司,并加以关注。A股的相关公司并不多见,且多为大集团多种产业布局的其中之一,也并不是集团的战略重心。再看港股,居然有那么一家,正道集团(01188.HK),而且目前还是深港通标的之一。这下可好了,想不到这被传统行业称霸多年的港股,也有董小姐喜欢的黑科技!

  近两周,正道的股价表现比较抢眼,尤其在12月1日与12月8日这两天,收盘价相较开盘涨幅均超过10%,成交也明显放量。除了作为新增港股通标的之一,受益深港通正式开通的大市行情,相信与公司近期和某财经公关签约,订立顾问服务协议的事情也不无关系,证明公司开始对市值提升有诉求。

  目前正道的市值已低于50亿港元,徘徊在深港通准入门槛的边缘,若不再加把劲就很有可能被剔除出港股通名单,所以短期内公司对股价需求很大,最近与公众互动的频率也较以往提高了不少。这是否意味着,短期内小炒一把正道的机会,还是有的呢?

  至于是否为一个值得中长线投资的标的,还是得关注公司的基本面与成长性。最近在深圳会展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新能源汽车展览会,正道作为参展商之一亮相了本次展会,而且据说是正道多年以来首次在公众场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也让公众看到了正道在电池、电机、以及电控方面积累的较强技术储备。其中主要包括:

  单体钛酸锂电池

  再看具体参数,几个关键指标与来自其他生产商的钛酸锂电池并无太大差异:

  另外公司近期也与国内钛酸锂电池生产商安徽天康成立合资公司,向国内引进美国的世界一流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和生产工艺,充实钛酸锂电池的研发实力,并打开更多的国内销售渠道。

  正道近年也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联合开发了石墨烯技术,目前正道连云港石墨烯中心已具备大规模量产单层石墨烯粉体和浆料的能力。据悉公司主要将石墨烯用以增强钛酸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下图为石墨烯粉体样本:

  正道目前正在收购的美国UQM公司(股票代码AMEX:UQM),旗下主要的电机产品模型展示:

  正道独立生产的纯电动公交车,是德国MAN客车技术基础上开发而成的一级踏步车型,整车长12米,采用了新型正道钛酸锂电池技术,充电只需10分钟。目前正处于路试阶段。

  不过翻看公司的财务数据,确有“灾难现场”的即视感——2009年,以来公司连年亏损,目前尚未实现盈利,基本无经营现金流入。公司唯一收入贡献来源为电动汽车业务,包括电动巴士、发动机及相关电池。公司去年在资本市场动作较多,通过前后几次配售新股股份,共筹得超过17亿元港币,以支撑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一句话来说,这貌似是一家有技术但无现金流的公司,并不符合一贯的港股投资逻辑,即业绩为王。

  然而随着深港通的开通,两地互联互通进程的再次提速,我们的投资方向是否也得因应时势做出一些改变?以沪港通/深港通收购为思考方向,寻找潜在的恶意收购标的,这或许是一种思路。实际上本文着重介绍的正道集团,也比较符合A股土豪看重的几大特质:

  港股通标的;

  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足15%(目前第一大股东,集团主席仰融持股比例仅为13.48%);

  新能源汽车标的,并拥有稀缺的“黑科技”钛酸锂核心技术,话题性、概念性十足。

  虽说近年A股市场疲弱,估值上行空间十分有限,但相比起港股的估值,A股仍然是显得壕气十足。在这里大胆假设一下,正道集团被仍然执着于新能源汽车梦的董小姐相中,并通过深港通举牌。以12月9日的收市价(0.228港币)为基准,粗略估算花费10亿港币不到便可获得正道20%的股份,成为第一大股东,获得控股权,即使整家公司拿下来从账面上看也远比收购珠海银隆的代价要小。当然了这还是完全通过二级市场吸取筹码的途径,花费的综合成本相对较高。如果与公司的其他财务投资者私下达成转让股份协议,花费的成本有可能进一步降低。

  不过别忘了,目前的第一大股东仰融,其背景来历如何,相信不用我多说大家也知道。所以要想在仰博士手中夺过正道的控股权,相信并非易事。不过这个潜藏的戏码,倒是能给市场留一些念想,可在适当的时候作为正道股价上行的催化剂。另外,从公司自身的业务发展角度,相信仰博士也不会让正道仅仅停留在“三电系统制造及供应商”这个定位,未来是否存在将业务扩张至影响力更大的乘用车生产领域,打造属于正道自己的汽车品牌,还有待日后公司公告落实。

  总的来看,正道短线炒作机会并不缺乏,但中长线的逻辑,就好比是在做二级市场的VC,谁也无法明确判断公司的业务何时“走上正道”。就看你敢不敢跟着董小姐,来体验一把黑科技带来的风险与机会?

责任编辑:张海营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