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04日18:53 新浪财经

  港股还值不值得投资?出现了什么问题?未来出路在哪里?新浪港股发起“港股还有没有吸引力”大讨论,以理性、建设性的态度,欢迎关注港股、关注资本市场的人士,一起为港股建言献策,共谋港股市场的明天。来稿请至hkstock_biz@sina.cn

  新浪财经11月4日下午消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联同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运输及房屋局局长张炳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等官员在刚刚召开记者会,宣布将向买入第二套住宅的香港永久居民征收15%的印花税,措施于明日(11月5日)起生效,此次为2015年2月以来港府首次“加辣”。

  张炳良表示,香港楼价由去年10月至今年3月回落,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回升,至今年3-9月楼价累计上升8.9%,楼价由4月上升0.7%,增至9月上升2.8%,为2013年最大升幅。市场预计楼价在10月会继续上升,只升不跌的想法已经主导市场,当前楼市风险上升,对社会会有破坏力。

  张炳良强调,无论是个人或者公司购买第二套住宅,均需交付15%印花税。而购买第一套住宅的居民仍只需交付基本印花税。如果居民在买入第二套住宅的半年内卖出首套住宅,可获退回在基本印花税以外增加的税收。

  曾俊华表示,香港楼市走势涉及一篮子的因素,包括成交、需求及利率等,近期住宅物业成交活跃,风险越来越高,或会影响香港的经济和金融系统安全,因此必须采取行动。

  根据旧制度,香港永久居民购买第二套住宅时,300至400万港币的印花税为4.5%,400至600万港币的为6%,672万港币以上的为7.5%,2000万港币以上的为8.5%,从明日起,所有二套住宅的印花税将提高至15%。

  中原地产研究部高级联席董事黄良升接受经济通通讯社采访时表示,今次“加辣”将会煞停住宅物业成交量,估计楼价将会横行一段时间,将持续半年至9个月,之后就会再次上升。

  他认为,只有香港经济环境转差,楼价才会下跌。他指出,买家仍有能力购买住宅,而且一直有投资需求,现时没有值得投资的资产。他认为,政府应该尽快推出更多供应,鼓励“上车客”买楼,才可解决置业需求。

  高力国际亚洲区估价及谘询服务行政董事张翘楚表示,今次全面调高印花税,二手成交将变得更静,相信一个月后的数据将会反映情况,二手成交有可能跌至每月1500至2000宗。

  他认为,购买力将继续推至新楼销售,因发展商可以提供购买补贴,而且税率提升,买家只能购买售价较低的单位,将进一步促使发展商推出更细单位,亦再支持细单位楼价。今次税率加幅超越今年楼价升幅,相信需要至少一年才能消化影响,但现时业主持货力强,若发展商不会“劈价”卖楼,估计楼价亦较难下跌。

  张氏指出,投资者有机会将资金投放在车位及写字楼市场,而且中环及湾仔写字楼供应较少,将会推高相关价格。

  至于地价方面,他认为今次“加辣”会有一定影响,但不了解新加入的内地开发商策略,或可能因内地地价较高,故转为参与本港项目发展。

  附:香港政府公布推出新一轮需求管理措施全文

  政府今日(4日)推出新一轮需求管理措施,应付过热的住宅物业市场,防范楼市泡沫风险进一步恶化。

  政府将会修订《印花税条例》,全面提高住宅物业交易的从价印花税税率,税率划一为15%,以取代现时的从价印花税第1标准税率(即双倍从价印花税税率)。除指定豁免外,新税率适用于所有个人或公司购买住宅物业的交易。

  新措施将沿用现行双倍从价印花税机制下的豁免安排。当中主要的豁免是买家为代表自己行事的香港永久性居民,而且在购买有关住宅物业时,并不是香港任何其他住宅物业的实益拥有人。在这情况下,有关交易可获豁免按新税率缴付从价印花税,而只须按较低的第2标准税率缴税。

  新措施只适用于住宅物业交易。现行就非住宅物业交易徵收双倍从价印花税的安排仍然生效。

  新措施生效日期为明日(5日),即在今晚午夜过后起生效。在今日或以前签署的“买卖协议”不受影响。

  (新浪财经刘美楠 发自香港)

责任编辑:黄建华 SF178

相关阅读

OPPO胜利因智能手机技术停滞

OPPO完全地复制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营销奇迹”。那么,为什么仍然会出现OPPO式的胜利?

人民币不会也不该大幅贬值

此轮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在起作用。应对这一措施,短期内必须坚定地管理投资者预期与资金流动。中长期来看,必须从现在开始采取切实措施,逐步调低中国的货币存量,从根子上稳定中国的金融。

为何德国对中国投资态度突变

“德国作为商业重镇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政界和经济界有个互不干涉的传统,这就保证了商业活动的独立性。如果德国政府对中国投资筑篱盖墙,只会让自家企业懒惰。”

东北地区已陷入“资源诅咒”

营商环境恶化实际上是东北经济困局的一种表象,是结果而非原因。之所以出现营商环境恶化这一结果,是因为“资源诅咒”、劳动力外流和人口老龄化、体制机制滞后等掣肘性因素的存在。东北要实现振兴,需正视与解决好这三大掣肘性因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