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7日14:23 港股那点事

  此前发表文章《港股沽空比率创20年新高,崩盘还是大底?》后,香港市场仿佛认识到这个创历史新高的沽空比率背后,也许蕴藏的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自那天开始后,恒指开始走平,反弹。

  李嘉诚在长和的业绩发布会时说:“香港经济,如黄台之瓜,何堪再摘”,表示香港的经济,再没有比现在更差的时候了。当香港公布一季度惨淡的GDP之后,市场更是对香港的经济状况,感到担忧,感到失望,更是有点不知所措。人们的悲观情绪,到了极点。

  在惨淡的经济状况和高位回落的香港楼市下,所有香港经济的支撑点,仿佛都不是那么牢靠了,适逢美国加息导致钱紧,国内推行供给侧使得国内经济处于L型阵痛期,让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又大了起来,这两天,人民币中间价再次调高200个基点以上,直接创出自去年8月11日后的新高,资金外流的压力突显出来了。这也让香港这个人民币的枢纽市场,国际定价中信,再次被资金重视。

  25日,恒生指数在欧美市场大涨带动下,无视A股的震荡走势,全天高开高走,让人们又看到了这个市场的活力,也告诉市场上的资金,对于资本市场,周期是一定存在的,没有只跌不涨的市场,香港股市,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不堪。

  无论是人民币贬值预期,还是美国加息预期,又或者是深港通开通预期,这些预期在近几个月都已老生常谈,该体现在行情中的,早已体现了。现在的香港市场,在“Sell in May”的魔咒下,连续下跌了3个星期,终于,在25日,一反整个5月的颓势,开始反击,并且是强烈反击。

  恒指现在的位置,和未来的预期,究竟如何?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指导操作呢?

  一、沽空比率有多少沽空量,将来就有多少买入量

  本月,港股沽空比率已上升至18.4%,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位。在如此之高的沽空比率面前,如果你只是单单认为大家都在卖,那就太偏颇了。沽空是把双刃剑,好处很明显,股票下跌的时候,可以赚钱,但反过来,就是在未来某个时间,沽空的人必须通过买入股票去进行平仓,也就是说,现在有多少沽空量,未来就有多少买入量.

  根据这周的港股走势,因为之前已经持续下跌了3个星期,沽空量已经创了历史新高,所有的沽空者,在这个位置,需要一个平仓的过程,如果继续坚持沽空,又有可能被更大的机构夹仓。而近两日高开高走的港股行情,很有可能就是空单开始平仓转多的转换。就像之前说的一样,有多少沽空,就有多少平仓。沽空记录创了历史新高,巨量的沽空如果一旦开始平仓或者被爆仓,那么恒指的上涨空间,则十分让人期待。

  二、估值对比低估值代表过去,但是不是永恒的

  目前,恒生国企指数的PB估值水平仅为0.81倍左右(彭博口径),Wind计算的口径则为0.75倍。从PE来看,彭博计算的口径为6.5倍左右,Wind则为6.3倍。从历史数据的回溯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恒生指数这一估值水平已经达到本世纪以来最低水平,上一次这种估值水平出现,还是在2001到2002年,目前的估值水平,比当年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时都低,离谱且不真实。

  恒生国企指数和恒生指数的估值水平,如果横向来看,是全世界全市场最低的估值。而就在半年前,国企指数的PB,还是现在的4-5倍,经过短短的半年,整个市场的估值水平可以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也是非常不合理的。香港市场确实下跌了,跌的是有些多,但是这样的低估值,也绝对是难得一见,而这样低估值的长期维持,则更是不合理的。

  估值一直是评判一个市场的核心标准,估值高并不一定代表风险,估值低也不能说明股价该上涨,但是因为港股市场,是一个有效的国际市场,或者说曾经有效过,那么无效的估值也就不应该会长期存在。当这个估值水平创世纪新低的时候,或许也就到了物极必反的时期,就像沽空率一样,底部的特征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再没有更差了。

  三、AH溢价溢价的存在会因为互通而逐渐消失

  提到港股市场,不得不提的还有与中国资本市场密切相关的AH架构股票。港股市场和A股市场,一直存在着溢价和折价。

  具有AH结构的上市公司,目前在港股共有88只,以A股价格除以H股价格,平均溢价为34.52%。其中溢价超过70%以上的有42只,溢价在30%~70%的有27只,溢价低于30%的有16只,折价的仅有3只。其中溢价最高的股票为洛阳玻璃,溢价率达到了惊人的724%。合理吗,还有王法吗?

  折溢价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市场估值体系出现了分化,我们可以看到自从2014年7月开始,A股出现牛市之后,A股普遍的股价都出现上涨,导致A股对于H股出现了极大的溢价。但是截至今天,上证指数基本回到牛市起点,但AH溢价却没有回到牛市开始时的对应位置。这样看来,至少AH结构的股票,已经出现了两地市场的不合理分化。

  我们知道,当资金流通起来后,溢价是会消除的,就像两个湖泊,一个水位高,一个水位低,但是如果两个湖泊之间有小溪相连,那么水位最终都会相平。沪港通,深港通,QD通道,这些都是小溪,是联通两地市场资金的通道。如果说以前港股市场不为人所知,那么随着人民币贬值压力突显,资金做海外市场布局的属性会决定,港股市场,是外海资产配置的第一站,也是很重要的一站,关注度会越来越高。现在平均溢价40%左右,一定会在互联互通中逐渐持平。这将为港股市场带来正常价值回归的上涨。

  四、派息率高派息率将会吸引更多资金关注

  其实做长期投资,投资者更看重的,一定是公司的成长性,而成长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盈利现金可以用来派息,所以,衡量一个市场是否有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股票的派息率。

  香港市场向来都是以高派息著称,稳定性和增长性一直是港股公司的优点,而随着港股市场的成熟和全世界金融格局的变化,香港市场的派息率,逐年提高。目前,恒生指数因为估值太落后,导致全市场股价下跌,但实际公司业绩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所以整个港股市场公司的派息率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上个月,整个恒指的平均派息率维持在4.0%左右,由于5月份整个恒指又下跌7%左右,所以估计派息率又会上升至4.2%左右。而这个平均派息率,在全球范围内看,都是很高的比率。而高派息率,一定是足够吸引长线投资资金的。

  在港股市场,很多高派息率的公司,甚至可以类比为相当稳健的债券(债券型股票),长线资金配置后,当债券一样获取固定收益的方式,一直是这么多年来香港投资客的一种套利方式,也是很多投资移民账户及大资金采取的投资方式。

  所以,追求稳健型价值获取的资金,在投资港股时,一定都会先看股息率,至少这个固定收益是稳稳可以赚到手的。这也是现阶段港股一个很大的优势。当全市场的股息率上升到一个极限的高度时,资金自然会青睐有投资价值的港股。

  五、汇控的启发国内资本大幅抄底汇控,意在恒指的未来

  自沪港通开通以来,经过监测,我们了解到,汇丰控股,在不停的被净买入。截止今天,汇丰控股一共净买入超过150亿港币,遥遥领先其他个股,并且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所有的交易,通过沪港通的总的卖出额度,仅有3个亿。在净买入金额排名靠前的个股中,唯有汇控呈现出这种“只买不卖”的特点。

  汇控是恒生金融类指数的最大权重股,是恒生综合指数排名第二的权重股,占比9.99%。根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买入汇控的资金,基本是按照雷打不动买入2-4亿。这种手法极像顶级基金的建仓手法,即在一定时期内,制定每天买入的量级,建仓一段时间,争取将买入的平均价控制在合理的低位。

  而按照基金分散投资的基本原则,如果有一个基金,配置汇控,可以配置超过150亿,那么这个基金起码是千亿级别的。而且这种交易,是完完全全通过沪港通的交易,整齐划一的买单,完全不是散户所为,资金来源一定是内地,而这个背后金主,有这样能力的,也只有代表国家意志的资金了。

  汇控的买单,代表的是国内对香港市场的态度,保底,对香港金融市场的保底(因为并不是买入腾讯),今年我们都知道是美国加息之年,汇控的业务遍及全球,而且主要业务都不是人民币业务,所以汇兑的风险也小很多。如果要抄底港股,现在看起来,风险最小,顺应美国加息最好的权重标的,就是汇控了。

  而掌控汇控,也代表掌控了恒指的半壁江山,实在是一举多得的妙招。我们会发现,每次出现汇控的买单时,要不是即将进入底部,就是正在底部,而从上周开始,汇控的买单又出现了,这两天恒生指数的反弹,也很明显是以汇丰控股为代表的权重上涨。

  抄底汇控的强大资金,并没有卖出,意在长远,恒指的未来,绝对可期。

  总结:

  当沽空率、估值、股息率、AH溢价都创出极值时,再加上有保底资金支撑香港金融市场,相信港股,在大周期上看,一定具有非常可观的投资价值和上涨空间,我们只需要静静等待和期待即可。

责任编辑:王琳琳

相关阅读

美国P2P监管策略高明在哪儿?

美国财政部对于透明度的考虑,要求在线借贷平台使用清晰、一致的信息披露规则,便于借款客户和出资人准确理解。对于借款客户来说,清晰的表述年化借款成本;对于投资人来说,是借款项目本身的风险揭示,以及根据借款项目集合证券化资产包的风险揭示。

去产能是欠债的不愁收债的愁

市场出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进行得越早,损失就越轻些。2008年没有做的事情,现在总得想办法还了。这场出清止损,对于无力偿债的企业家来讲,真的很痛,但对于那些放了款却收不回来的金融机构来讲,应该更难。

美联储6月不加息才是A股福音

从对股市的影响来看,现在国内股指的表现受到汇率水平扭曲的影响,资金信心不足,导致进出市场太活络。如果美元没有加息,继续在6月份停留不动,则对中国股市是利好,有助于股指略微上扬。但如果美联储在6月份加息,那么对中国股市将会相当不利。

王中军套现玩收藏坑坏股民

华谊兄弟走下坡路是从2013年王中军大笔套现玩儿收藏开始,净利润的增长率简直就是连年下滑,到了2015年更是靠投资和政府补贴来支撑公司的盈利增速,规模巨大的电影业务利润率走下坡路趋势明显。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