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20日07:05 证券日报

  美联储6月份加息预期升温 人民币汇率昨跌315个基点

  分析人士认为,“8.11汇改”和CFETS指数推出后,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出现了较大变化,即定价中的市场化因素大幅上升,非市场化因素趋于弱化

  本报记者 傅苏颖

  《证券日报》记者从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获悉,1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5531,较上一个交易日大跌315个基点,在岸市场人民币汇率随中间价出现了近百个基点的下调。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员赵亚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大跌的直接原因是美元因为美联储公布4月份议息会议记录而暴涨。而之前美元反弹的时候,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就已经开始不断下跌。这也反映了中国的外汇政策导向,即保持对一篮子货币的汇率稳定,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

  联讯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岸汇率特别是中间价的调整比较滞后,所以累积的汇率差比较大,所以,临时的调整幅度也会相应较大。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美元指数的反弹,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有所增加。

  美联储公布的4月份会议纪要显示,全球市场低估了联储6月份加息的可能性,美元加息预期迅速升温,风险资产纷纷做出反应。

  招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表面原因看,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是中间价大跌的直接原因,但实际上这种理解过于简单,“8.11汇改”和CFETS指数推出后,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出现了较大变化,即定价中的市场化因素大幅上升,非市场化因素趋于弱化。

  在刘东亮看来,5月初,央行首次详细解释了中间价的形成机制,即遵循“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机制,这里面隐含两个变量,一是观察人民币汇率就要观察CFETS指数,二是也要观察国际市场上美元的强弱。

  “国内外经济和货币政策形势,将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中长期趋势。”刘东亮表示,其中一个相当大的变量便是美联储加息,美元的强势周期还远未结束,这是人民币汇率和中国资本流动必须面对的一个长期外部环境。

  刘东亮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应当被汇率牵着鼻子走,无论是贬值压力还是升值压力,都可以释放出来,这与以往一味强调汇率稳定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另外,赵亚赟认为,“短期汇率将呈现震荡向下的走势,中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出现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

责任编辑:王琳琳

相关阅读

股市进入充分释放风险的新阶段

经济和股市同时结束了之前依靠外力的“抵抗式反弹”(经济依靠强行加杠杆、股市依靠国家队,但都后患无穷)而进入了一个过渡阶段。在这个新阶段里,经济和股市都会充分释放风险,承受短期之痛也自然不可避免。

造假在A股就没有断过

很多人现在都懒得造假,老板一高兴,说停牌吧。干嘛停,就说重组呗。股民一听,兴奋啊,开盘追进去。股票涨了几天,老板一看,韭菜进来的差不多了,马上再次下令停牌。过一阵看到大盘指数不错,开盘来了一句:不好意思,重组没搞成。

供给侧改革政府如何“有所为”

政府起作用的时候,要有所不为有所为,有些事情不能干,不能直接组织融资,直接操办项目,不应该去指定技术路线。官员怎么能知道哪个技术好?不要说他们不知道,企业家其实也不知道。这都应由市场决定,由市场判断。

被削弱的全球金融防御体系

如果今天要爆发金融危机的话,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以往更严重。当然,由于各国央行会迅速使出一连串市场运作来对任何冲击做出反应。但在危机的情况下,各国央行可以用来防止通缩和实体经济崩溃的工具其实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在当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