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越秀有意收购创兴银行 香港中小银行投资价值面面观

2013年09月11日 03:50  证券时报网 

  自从8月份传出越秀集团有意收购香港廖氏家族持有的创兴银行以来,虽然双方否认达成协议,但创兴银行(01111.HK)与廖创兴企业(00194.HK)股价仍频现异动,9月9日两股更是分别创出29.9港元和14.84港元新高,以致创兴银行与廖创兴企业当日联合公告,与独立第三方仍就收购的可能性继续对话,但未达成任何承诺或订立任何协议。

  五年前,招商银行收购香港永隆银行引发关注,近期风云再起,此次越秀集团有可能收购香港创兴银行,再次引发投资界关注香港中小型银行的投资价值。

  笔者参考公开数据,发现香港本地银行在金融海啸期间,业绩受到的负面冲击远低于欧美同业,本地银行普遍依旧能录得利润。不过,随着区域性与本地经济开始回落,银行之间的竞争开始白热化,同时监管法例日趋严格,业务和管理均需要作出改变,导致香港中小型银行经营越来越困难,整体上整固压力巨大,业内并购势在难免。

  表面上,香港银行业整体平稳,可是中小型银行却需要面对庞大的压力和挑战。香港中小型银行一直需要与大型银行正面竞争,近年更需要面对内地超大型银行在香港的急速发展,竞争变成全方位之战。内地国有银行规模庞大,资金实力较强,有能力进行价格竞争,以争取市场占有率,倍添中小型银行的经营压力。在不少方面,中小型银行均处于劣势,例如在资金成本上,大型银行的成本远低于中小型银行。金融海啸后,监管条例越趋严紧,资金成为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为了符合监管要求以及面对电子商贸的机遇,需要资金进行内部投资,这对中小型银行来说,压力更大。

  香港不少中小型银行一直由家族控制以及管理,一代传一代,可是到了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的时候,年轻人的理念已出现改变,究竟是继续业务?或是出售业务?這些都是他们在继承相关业务前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少内地银行依然希望国际化,并视香港的中小银行为收购目标。只是近年内地银行面对众多问题,内地的监管要求也大幅收紧。内地银行普遍面临资金压力,更有需要进行融资,以提高内部资本要求。与此同时,内地地方债和坏账问题,再加上内地经济增长速度减慢的情况,内地银行难免变得保守,在对外收购的出价上,短时间内难以出现突破。

  笔者认为,过往不少内地甚至是区域性银行均希望在香港进行并购,以作发展。其实,在2008年,不少银行如工商银行和澳新银行都加入争夺永隆银行的控制之争,只是招商银行出价特高,才告失败。客观而言,一些内地银行在香港的业务较少,农业银行就是其中一例,虽然在香港已有若干业务,但规模较小。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规模虽大于农业银行,但与中银香港相比差距还很远,这些银行也存在并购的需求。

  自2008年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之后,香港没有再出现大型银行的并购交易,笔者认为这并非市场没有需求,或者没人愿意卖盘,只是在金融海啸后,不少买家不再愿意以高价进行收购。笔者认识不少中小型银行的管理层,他们对收购合并交易的态度开放,问题只是在于价格。在永隆银行交易后,投资市场均以市净率为价格准则,可是在金融海啸后,买家不太愿意以高价进行收购。

  笔者认为短期内香港中小型银行再被并购的机会并不大,始终买卖双方作价存在分歧,此外,监管机构的意见同样重要。笔者并不排除内地银行以及区域性银行仍然希望扩大香港零售市场业务的份额,不过,在以往多宗收购绩效并不理想,股东回报大幅被摊薄,管理层心中定必存疑,导致并购交易在短期内成事的机会减小。

  不少香港中小型银行对卖盘持开放态度,股东利益是其中考虑的重点。笔者认为香港中小型银行仍然具备吸引力,而对于拟国际化的内地银行,香港可以作为跳板。与此同时,作为合作关系,香港中小型银行也可以借助内银的力量去发展内地市场。近年香港银行的估值明显出现调整,吸引力亦有所加强,价格只是考虑的因素之一,收购能否拓展业务范围、扩大收入与资金来源才更为重要。

  (作者为香港资深金融及投资银行家)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叙利亚同意交出化学武器换取西方不动武
  • 体育郑龙传射国足2-0 世预赛意大利2-1出线
  • 娱乐独家:张馨予自认坏女人 李晨:都是受害者
  • 财经女商人丁书苗从铁路捞百亿 刘志军不让动
  • 科技苹果明晨1时发布新iPhone 将全程直播
  • 博客女星赵薇:老妈倾倒众人的独家美食
  • 读书后宫之谜:秦始皇为何终生没有立皇后
  • 教育教师节家长送3000元礼品称怕老师记不住
  • 官建益:三中全会政策的内核
  • 太友:央企在外亏损实属正常的不正常
  • 张庭宾:美元复兴以人民币牺牲为代价
  • 齐格:经济转型为何如此艰难
  • 叶檀:刘志军丁书苗利益共同体
  • 舒颜:为什么国人买电视需求十年不变
  • 刘步尘:中国彩电轮番上演悲喜剧
  • 马光远:地王频出是地方政府有意托市
  • 沈建光:三大领域将释放改革最强信号
  • 罗天昊:上海仍有四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