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

香港金管局:热钱伺机冲击内地说法不成立

2012年11月10日 02:40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邓莉苹 发自深圳

  在过去的两周,热钱大举进入香港。为稳定港币汇率,从10月19日到11月2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以下简称香港金管局)已经连续10次入市,累计向市场注入322.26亿港元。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热钱进入香港后,比较多的是进入楼市和股市,由于目前还没有太多的途径,不会很快对内地造成冲击。而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9日撰文表示,国际“热钱”流入港元而伺机冲击内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股市楼市吸金

  与美国QE1推出时导致大量热钱涌入香港不同的是,这次的热钱流入量相对较少。新鸿基分析师苏沛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现在是第三轮的量化宽松,规模小得多,而且香港股市目前已经比以前高,此次热钱流入没有之前那么多。

  凯基证券营运总监邝民彬也认为,由于欧美市场近期的宽松政策,尤其是投资者对内地经济发展的担忧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人民币又开始持续升值,带动资金开始流入香港地区。

  “香港的资金更多的是投入股市和楼市,而近期又以对股市影响较大。”第一上海策略分析师岑智勇认为。

  事实上,从9月中下旬以来,香港恒生指数就已经开始逐渐上涨,不过,周四恒生指数报收21566.91,下跌2.41%。截至周五收盘跌0.85%,以21384.38点报收。

  邝民彬认为,资金流入香港后,可能一部分流入股市,还有一部分流入了固定资产,比如房地产和一些物业。

  对于热钱的流入,香港当局也持续给予了关注。10月26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推出全新的买家印花税措施,并且于当日生效。新措施规定,所有非本地居民、所有本地及外地公司在香港买楼,都需要支付15%的“买家印花税”;同时,如果买房之后三年内把房子出手,还需要支付一笔10%~20%不等额外的印花税。

  “香港特区政府楼市措施出台后,想要进入香港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太容易。”苏沛丰表示,后续也许会有一些其他的措施出台,但是由于香港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市场,对于热钱的干预,目前更多的是金管局基于联系汇率制度对市场的干预。

  联系汇率制度引争议

  香港金管局的连续干预源于联系汇率制度。该制度始于1983年,当时港元兑美元在一个半工作日里急剧下挫了50%,香港金管局前总裁任志刚曾表示,稳定汇率成为当时最大的目标。因此,在当年10月,香港金管局宣布将港元与美元挂钩,把汇率设定为7.8港元兑1美元。

  此后,监管局收紧汇率控制措施,允许汇价在7.75~7.85之间浮动。当触及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强方兑换保证)时,金管局便会买入美元;当触及7.85港元兑换1美元(弱方兑换保证)水平时则会卖出美元。但是今年6月,任志刚发文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应该在适当的时候考虑修改现有的联系汇率制度。他提出的方案包括拓宽港元可兑换范围,挂钩美元、人民币或成分保密的一篮子货币。

  虽然此后香港特区政府各方均对此回应称,目前应该保持联系汇率制度不变,但是关于联系汇率制度废存的争议并没有结束。

  广东省社科院热钱专家黎友焕曾表示,港币与人民币挂钩是迟早的事情,但从国际经济形势和金融发展现状来衡量,现在还不是最佳时机。

  截至昨日,人民币兑美元已连续多日触及涨停,热钱进入香港会否加速进入内地?

  昨日,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表示,国际“热钱”流入港元而伺机冲击内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陈德霖称,现时,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已具备相当规模,平均每日交易约20亿至30亿美元,但大部分的交易是以人民币兑美元进行。因此,如果海外投资者是看好人民币的升值潜力,可以在离岸市场用美元买入人民币,根本不需要和不应该先把美元换成港元,然后再兑换成人民币白白增加兑换成本。

  陈德霖进一步指出,内地的金融体系规模非常巨大,单是银行体系资产总值已达126万亿元人民币,即使有几百亿港元资金进出,亦不可能对内地的金融稳定或安全构成威胁。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 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 新闻温家宝:任内办好两件事今后5年应抓3件事
  • 体育NBA-洛杉矶湖人宣布解雇主教练迈克-布朗
  • 娱乐刘欢确认退出好声音 身心疲惫情感透支
  • 财经消息称油价新机制敲定 4%涨跌幅或取消
  • 科技多方证据表明亚马逊Kindle最早本月入华
  • 博客42年河南饥荒揭秘 吉杰:拒绝好声音
  • 读书伟人也单身:历史上十大著名光棍(组图)
  • 教育超6成大学生接受2000月薪 中国教育盛典
  • 育儿9岁女生孝德课上跪求爸爸原谅(图)
  • 罗善强:股市不亏钱靠理性 赚大钱靠随机
  • 李光斗:从奥巴马访缅看奥巴马的海外营销
  • 金岩石:从纳斯达克看中国的创业板
  • 谢百三:股市期待好政策
  • 蔡成平:唱衰日本电子业还为时过早
  • 艾诚:2012年美国大选是场关于人民的论战
  • 李剑:人均实际购买力翻一番是最大挑战
  • 马光远:中国版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启动
  • 陈虎:如何诠释十八大倍增目标
  • 叶檀:GDP 人均收入2020年翻番意味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