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狂抛中资银行股 海外大小非有组织无纪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0日 04:15  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肖艳 刘小庆 毛晋楠

  “我从来不认为他们是市场先知,QFII在中国资本市场最多也就是个二流考量指标。”迈克·吴说。

  当海外大小非在疯狂抛售中资银行H股时,他们更多的都是在想方设法套现以浇灭各自后院的“大火”。

  解禁之潮猛于虎。事实证明,不仅A股有脚底抹油、逃势猛于虎的大小非之患,连如今中资银行的H股也遭到了海外大小非的“祸害”。

  在普通投资者心目中“武艺”高强而又行踪神秘的境外机构投资者,近来正在纷纷撤离香港的中资银行股。2008年的最后一天,瑞士银行尽数抛售了持有的34亿股中行H股;一周之后,美国银行减持56亿建行H股。据悉,苏格兰皇家银行也在考虑出售其所持的中行股份。这些举动导致H股相关股票出现了连续的暴跌。

  原因1:解决流动性危机

  言犹在耳,世事已非。当年保尔森极力倡议放宽外资入股中国银行业限制,想不到一场金融风暴后,中资银行股就变成了海外大小非的“提款机”。2009年以来,瑞士银行、美国银行及李嘉诚基金会共抛售了价值325亿港元的中资银行H股,获利240亿港元。

  加拿大TD资产公司投资管理副总裁吴雅楠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认为,美国银行减持建行并不意外:选择在此时减持,是出于对中国经济走势下滑影响银行盈利的担忧,但这并非最主要原因,“主要还是这些西方银行正想方设法套现以解其现金流危机”。

  以美国银行为例,其正需要筹集资金来支付收购和整合美林的成本,美林新年正式加入美国银行旗下。美国银行还计划未来三年在全球范围裁员3.5万名员工,从而可以节省70亿美元的成本。

  虽然金融危机爆发已有一段时间,但是最新的数据都显示,美国的衰退还在加深。

  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去年11月份美国工厂订货比前1个月下降了4.6%,降幅远大于预期的2.5%。这是美国工厂订货创纪录地连续第4个月下降。最新的工厂订货情况反映出,受美国经济衰退影响,制造业不景气的局面正在持续。

  除制造业外,占美国经济活动份额8成的服务业,其现状也不容乐观。据美国著名研究机构供应管理协会的报告,去年12月份,美国服务业连续第三个月收缩。

  房地产方面,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数据显示,11月美国二手房签约销售指数跌至历史新低,且跌幅高于市场预期。这预示着未来几个月美国二手房销售将持续低迷。

  正是加深的衰退导致西方银行业流动性不足。“不论外资是看好还是看淡中资银行股,他们减持套现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自身的资金压力极大。”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他指出,全球大环境已经改变,企业融资变得越来越困难,大公司的融资成本甚至高达20%~30%;因此,与高额的融资成本相比,外资银行当然宁可选择抛售中资银行股套现。

  原因2:部分看淡中资行盈利前景

  瑞银和美国银行处于金融海啸的暴风眼,出售资产以舒缓流动性尚可理解。但香港富豪也加入到减持队列,则不免引人遐想。在苏格兰皇家银行还在考虑要不要减持中国银行(03988,HK)的时候,李嘉诚基金火速配售了20亿股中行H股,套现40亿港元,获利18亿港元。

  尽管该基金发言人事后再三强调,此次出售是旗下投资组合的年度调整,而非看淡后市。但是,以往战绩辉煌的“超人”选择在此时卖股,也令投资者担心: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利差持续收窄的中资银行股是否真的会遭遇业绩 “滑铁卢”?

  已经落袋为安的瑞士银行已经明确表示,不看好中资银行股的盈利前景。该行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称,中资银行股2008年度的收益令人失望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这种担忧又会恶化中资银行股的市场人气。此外,该行还认为中资银行股2009年将面临信贷周期及毛利受压两大挑战。瑞银的建议是,在第一季度过后再寻找中资银行股的买入机会。

  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证券市场主席李晶认为,面对1月份开始公布的2008年度企业业绩,投资者将会看到近年来最差的企业盈利数据。

  但李晶同时指出,港股市盈率从年初的18倍下降至9倍、市净率下降至1.4倍,估值风险已经释放得比较充分;并且香港经济已经历了两个季度的负增长,由于金融业占整体经济的比重大,金融危机对其的影响也开始得比较早,“企业盈利如在2009年见底,大盘于2009年年中触底的可能性很大”,李晶表示。

  光大证券研究部副主管唐焱则认为,近期外资股东纷纷减持中资银行H股,应该是由其本身现金流考虑出发,但不可否认,中资银行2009年的盈利增幅必定不及2006年、2007年高达50%甚至100%的增幅。他相信,美国银行及瑞士银行选择以中资银行H股作为减持目标,主要由于在金融海啸下,中国经济及银行业相对没有受太大损害,沽售有获利的股份,因此可以理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